在降價、控費、提質政策頻出的市場環境下,企業亟需加速提升產品競爭力,構建合理的品種策略。
隨著大范圍的醫保藥品的降價和某些藥品單獨定價的取消,企業原有的贏利產品正在逐漸失去優勢,產品結構的調整已經成為必然趨勢。業內認為人士,企業必須盯緊政策導向鼓勵的方向和品種,如專利藥及創新藥、獲得國家獎項的藥品、藥監局批準認定的單獨質量標準高,或一致性評價質量好的藥品;出口國際主流市場的藥品、首仿及二三名仿制的藥品。
兒童藥市場是熱點
參加正在武漢舉行的第69屆全國藥品交易會的悅康藥業集團董事長于偉仕告訴記者,面對今后高度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企業都在思考如何充分發展企業的核心產品,充分利用各種環境優勢,謀劃企業的發展戰略,從而實現從低利潤、低附加值產品向高利潤、高附加值產品轉化,從同類競爭品種多向競爭品種少的市場轉型。
國家對兒童用藥的支持正在逐步加大,新版基藥目錄中有近200個品種,是在說明書里明確標明可以用于兒童的,遠遠高于2009版的5個品種。
記者在藥交會展館內看到,專注兒童藥的康芝藥業,此次帶來了針對兒童常見病多發病的多種劑型產品。
據統計,目前,在我國3500多個藥物制劑品種中,兒童藥物劑型僅有60種(含中成藥),全國僅有十余家專門生產兒童用藥的企業,產品中涵蓋兒童用藥的僅30多家。
業內人士指出,兒童藥目前缺的不是品種,而是劑型。口服的藥品,要注意口感讓兒童易于接受,主要是顆粒劑、糖漿劑等,還可開發針對嬰幼兒的滴劑。還要根據兒童疾病目前的用藥情況來分析市場方向。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市場副總監范淮平建議,企業如果看好兒童藥領域,必須搞清楚不同年齡段分別到哪些科室就診,分析不同年齡之間門診、急診、住院不同金額的差異,集中在哪些疾病,找到自己產品的市場定位。
出席本屆藥交會論壇的國藥控股高級研究員干榮富強調,企業的產品策略要圍繞著藥物開發思考,從藥品專利、生產企業自身優勢出發,在藥品技術中尋找新的品種,結合企業策略和市場的發展。新醫改向兩端延伸,老年用藥、兒童用藥有政策傾斜,市場潛力大但競爭激烈,可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企業既要抓住政策機遇,也要另辟蹊徑,比如老藥新用、孤兒藥的研發。
零售市場機會多
隨著自我藥療意識的提高,零售市場潛力巨大。不久前英國快消品巨頭利潔時收購了傳統中成藥企業安徽桂龍藥業,并保留原有全部團隊繼續經營咽喉藥慢嚴舒檸,同時利用桂龍藥業作為銷售平臺,在中國銷售西方的醫療保健產品。
艾美仕中國市場資深分析師王璐認為,跨國企業主要是看重本土企業的明星產品和銷售網絡,通過這樣的一個取長補短,來增加對二、三線城市零售市場的開拓。
齊魯制藥在2009年成立了OTC事業部,去年總部進行戰略調整,大力拓展OTC市場。本次展會上他們帶來了完全自主研發的一個治療局部微循環障礙造成的皮膚閉合性損傷的獨家品種“齊征”。
齊魯萬和醫藥營銷公司OTC事業部市場總監呂傳會告訴記者,這個產品完全針對藥店渠道開發,計劃今后每年推出3-5個OTC產品,而且劑型多樣化。
中成藥也是未來零售市場的重要推力。根據艾美仕對2012年全國27個地級重點城市OTC藥品零售市場的監測,中成藥的市場增速達到10.1%,遠遠高于西藥。中成藥不但增速快,而且市場份額占到60%。在27個地級市零售藥店OTC品種前20名中,中成藥占到一半以上的品種和份額。治療領域主要集中在泌尿生殖系統、骨骼肌肉系統、心腦血管系統及呼吸系統等領域。
新藥研發要盯緊臨床
范淮平建議,企業除了關注國內疾病發病率變化動態,監測國內新藥申報和新藥批準動態,密切關注國內藥品價格動向,基藥目錄和醫保目錄變化等,還應研究臨床醫師處方行為習慣,建立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處方藥新品的研發和市場策略。
一是基于臨床用藥開發復方制劑。例如骨關節退化疾病的臨床用藥主要有5類,統計發現有22%的患者,醫生給他們開處方時會采取兩類藥物聯合使用。如果開發這兩類藥物的復方制劑,市場就比較容易接受。復方制劑不但增加新療效,而且服藥方便,企業既可創自己的品牌,又可滿足市場需求。
二是針對目標人群做產品儲備,比如兒科、老年病、婦科的中成藥的處方分析。新產品的銷售要“靶向定位”到終端臨床,制訂在不同科室的銷售策略。對成熟品種除了了解市場份額、科室分布等情況,要更多考慮自己產品跟競爭對手的差異,開發重點科室和新的領域。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