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在石化企業限產提價的推動下,PP期貨自2月底上市以來,不斷創出新高。筆者認為,后期宏觀大環境雖然不給力,下游需求疲軟,但是由于石化企業限產提價,加之裝置檢修,現貨升水期貨遠期合約較大,PP期貨4、5月份或以高位振蕩為主。
石化減產,供應量減少
國內石化企業生產規模大,PP生產集中度高,對PP價格走勢有很強的話語權,4月,面對下游訂單不足局面,石化企業通過減產降負荷,減少供應量來支撐整個PP市場價格。此外,國內4、5月進入檢修高峰期,助推市場報盤連續上升,尤其近期獨山子新線檢修和鎮海煉化未排產,導致華東乃至全國低熔共聚料出現供不應求局面。自4月7日以來,石化企業兩次拉漲共聚價格,漲幅逾200余元/噸,目前華東地區低熔共聚市場主流報盤11950—12000元/噸。據了解,低熔共聚在管材方面也可用到,當前華東地區管材料稀缺,低熔共聚成為多數管材廠家采購料,因此共聚供應趨緊、價格緊俏。由公布的數據看,石化低熔共聚、拉絲4月產量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其中低熔共聚降幅88.7%,較3月底減少1萬多噸,拉絲降幅44.6%,較3月底減少2萬余噸。由此可見,石化減產降負荷是當前共聚、拉絲料緊俏的主要推手。
下游庫存不足強化了石化的定價權
過去國內PP相對來講供應不足,為賣方市場,下游工廠為降低成本上漲帶來的利潤損失,多數提前備貨。但隨著時間推移,近幾年PP產能擴張迅速,供應增多,市場已逐漸轉變為買方市場。當經濟增速回落之時,小型公司受限于成本壓力,在洗牌過程中逐漸被淘汰,而大型公司則越做越大,需求增多,選擇較多,議價能力增強,不再提前備貨,多數以最合適的價格按需采購。正因為中間商及下游備貨少,石化對市場中短期價格的掌控力度在加大。在宏觀環境無較大變化情況下,石化的供應量直接影響著PP價格的漲跌,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石化企業提價的利多影響。
而需求端企業對石化的提價也無可奈何。據調查,目前因銀行貸款政策收緊,下游企業資金周轉受限,原料采購呈現縮量以及時間周期縮短跡象,大多數廠家沒有充足的存貨。為保證工廠運轉和正常利潤,下游廠家不得不按需采購高價貨源,以滿足生產所需。
總之,在地緣風險推動下,近期國際油價反彈幅度較大,推動了下游能源產品成本持續攀升,石化為減少利潤損失,多次減產限量,PP價格被迫上漲。只是后期一旦開工率上升,放貨量增多,PP繼續上漲難度也將加大。筆者認為,PP期貨4、5月或總體上形成高位振蕩行情。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