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國內成品油價格迎來了史無前例的“七連跌”,與此同時,從6月至今,國際油價的跌幅也超過了20%。
對于塑料行業大市臺州來說,油價的持續下跌,將會帶來怎樣的影響?連日來,記者通過走訪原料、生產企業、出口外銷等塑料行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還原一幅油價連跌下的塑料業的眾生態。
●產業鏈之原料銷售
大批發商
單項原料一個月節約進貨成本2000萬元,不打算囤貨
臺州沒有石油煉化企業,原料銷售環節就理所當然地成了臺州塑料行業的第一道環節。
作為塑料原料的一級批發商,浙江黃巖洲锽實業有限公司(下稱洲锽)從國內或國外大石化公司進貨,再分銷給臺州各二級零售商、生產廠家,年銷售額達25億元,在臺州是數一數二的原料銷售企業。
對于他們而言,更能直接地感受到油價下跌帶來的影響。洲锽的主營產品為PET、PP等塑料顆粒,這其中,作為塑料水瓶、油瓶原料的PET所占比例最大。
該公司銷售部經理馬闖以PET為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們公司平均一個月PET的銷量為1萬噸左右,而在兩個月前,一噸PET的進貨價還是1萬元,兩個月后的今天,已跌至8000元一噸。“光一個PET,一個多月下來,就為我們節約了進貨成本2000萬元。”
馬闖覺得,在這個資金流關系到企業生存的時節,能以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才是王道,“但我們還是不會囤貨,根據最近國際油價走勢,塑料原料價格還會再跌。”
零售商家
存貨與否決定企業虧本多少
有“需求”的地方肯定會有個“市場”,這句話說的是路橋。臺州有著規模龐大的塑料原料需求,塑料化工市場也應運而生。
臺州市塑料化工市場坐落于路橋路北街道,始建于1999年,市場內的25多戶零售商家,主營塑料化工原料,每年能有13億元貨值的塑化原料,從這里流向臺州各地及周邊地市。而在市場外的月河街,塑化商店也是排得滿當當,大大小小的至少有130多家。
毛兆德是臺州市廣貿塑化實業有限公司的老板,說話嗓門大,性子直,典型的臺州豪放派老總。他的店鋪就在臺州市塑料化工市場內。
毛兆德擁有不少國外品牌的代理權,不過,國內進貨還是占大頭,一年下來銷量達三四萬噸。多年歷練形成的“盡量不多存貨”的理念,讓他在本次原料大跌價中避免了不少損失。
“我的庫存大概有三四百噸,原料平均跌價1000元/噸,我們零售價不會跟著馬上降,這批貨大概會虧個一二十萬元。”毛兆德表示,他時刻關注國際國內經濟政治形勢,向來謹慎出手。
不過,市場內多名店主告訴記者,他們倉庫內的存貨多多少少還是虧掉了一些,從幾萬元到二三十萬元的都有,其中以虧損10萬元左右的居多。
●產業鏈之生產企業
大企業
月省成本40萬元,因早簽訂單未虧本
“油價跌了,從成本上來說是好事,但問題出在我們生產企業會有一定的庫存。”三友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小赧說。
三友以生產紡織機械專用塑料紗管為主,塑料占了他們生產成本的七成左右,每個月要采購近200噸的塑料原料PP,按照6月份的PP售價,一個月起碼得有近250萬元要用于支付PP的采購費用,這還不包括其他塑料原料。
張小赧的公司用的比較多的是PP材料,這兩個月跌幅不小,平均每噸從原先的1.2萬元跌至1萬元,表面上看,一個月的成本應該能省上40萬元。
“但庫存一般要準備3個月,一個月生產,一個月存庫,一個月運作。這3個月生產用的原料基本都是跌價前的庫存。”張小赧說,幸好他們的生產都是根據訂單來的,這些倉庫里面的貨,3個月前就已經簽訂銷售合同,價格也是按照當時原料未跌價前算的。“不過我和塑料打了40年的交道,今年這么連續跌價還是頭一遭,往年塑料價格起伏也就幾百元而已。”
小企業
因為零散購買,原料未見大幅降價
臺州有不少產銷一體的塑料廠,規模不大,常常是開個店面就賣起了自家的產品。
臺州國際塑料城的二樓幾乎都是這樣自產自銷的商家。
10月31日,記者來到這里時,已近中午。生意清閑,鄰近的幾戶攤主三三兩兩地坐著閑聊。記者問起最近塑料產品價格是否下調時,幾家商戶均表示沒有太大影響,依然保持原價。
“我們都是些小廠家,一次要貨不多,大部分原料進價沒便宜多少。這幾天,還有幾樣漲了點。”一家名為黃巖旗幟塑料廠的老板應女士說。
其他幾名商家也紛紛應和她的話,“現在新進原料的價格也沒怎么降,而我們的原料不少是以前庫存的,往外賣的價格肯定也不會低。”另一名攤主說。
多名商家也表示,即使進貨的原材料價格下降,他們也會保持原價出售,“就怕這次降價賣,下次一旦原料回漲,售價就漲不回來的。”
●產業鏈之出口貿易
塑料出口飄紅,三個月增長均10%
市下控股集團主營產品噴霧器這幾個月的出口表現,讓集團董事長李富妙頗為欣慰——
7月1804萬元,8月1987萬元,9月2135萬元。這三個月同比增長10%。
盡管市下控股集團的噴霧器主營產品PE價格下跌幅度并不像PP等塑料原料大,售價自然也不會降,但依然沒能擋住國外市場對塑料產品的購買熱情。
李富妙告訴記者,他們產品90%以上是出口的,其中以歐美等發達國家為多,“今年的銷售額已有2.4億元,超過了去年的總量。盡管七八月是我們傳統的銷售淡季,但今年銷量還是在增長。”
市下控股也像一般生產企業一樣,保留一定的庫存以確保生產,“我們一天要消耗30噸到50噸塑料原料,一次庫存要保證在500噸左右。”
塑料原料成本幾乎占了噴霧器總成本的60%,即使塑料原料目前跌價多,李富妙也會謹慎控制庫存,“一方面是考慮到,我們倉庫緊張,沒有那么多的地方用來存原料;另外一方面,我們覺得原料價格應該還會下跌,現在不是出手存貨的最佳時機。”
事實上,在臺州的塑料行業,不只有他們公司的出口數據好看,幾乎整個塑料行業出口都呈現飄紅的景象。
據臺州海關統計,今年7月至9月,全市塑料出口額達334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1.7%。
■記者手記
塑料行業投資走向理性
臺州擁有龐大的塑料產業集群,醫用、工業、農用、日用……幾乎只要涉及到塑料的產品,都不難在臺州找到。
據市塑料行業協會統計,全市共有塑料生產企業1.2萬家,模具生產企業2000多家,年消耗塑料原料近500萬噸,約占國內原料消耗量的十分之一。而塑料原料占了這些產品總成本的60%以上。原油價格及塑料原材料價格的波動對塑料產業的影響毋庸置疑。
三友一年得花1.3億元購買塑料原料,市下則要花去1億元,而小企業雖然購買塑料原料的總價不高,但占他們總成本的比例可能會遠遠高于這些大的企業。只賺取進出貨差價的銷售企業更是不用提了,油價變動時時牽動他們的神經。
不管是大經銷商洲锽,還是塑化市場內的小商戶,分析起各種大環境小環境來無不頭頭是道。別看他們不經常出門,但時時關注最新動向,上到國際國內政治形勢,下到原料價格漲幾分跌幾分。即使是如三友、市下等大企業,擁有諸多固定客戶,財大氣粗,也會審時度勢,看“菜”下單。
“買漲不買跌”這句話也可以用來形容如今的塑料原料消費市場。大家在歡喜成本下降的同時,并沒有大量“吃”貨,持觀望態度的多。說不上好,也說不上不好,市場風險下,謹慎投資是普遍的選擇。
油價下跌給塑料產業鏈帶來的一系列波動,到了臺州,倒顯得有點風平浪靜。從進口到出口的每一個環節,大家總會自動自發地將風險攤平捋順,再大的起伏等傳遞到最后的出口環節,就變成皆可掌控的涓涓溪流。
這也表明,臺州的商人們投資已經走向理性。
同樣是有利有弊。利的是,行業可以規避更多的風險,暫時穩定發展;弊的是,過于依賴原料成本,發展陷入舊模式,轉型突破成紙上談兵。但不管咋樣,已明顯感覺到塑料行業內的老板們已不再是盲目沖動的暴發戶習性,而有了更多深思后的決策。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