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實際出發,敢于建言,促成勝利煉油廠易址而建
▲ 他和同事們歷經坎坷,成功創造了大型國產煉油廠的建設樣板,一些好經驗50年來仍在沿用
▲他勇于讓賢,甘當人梯,促成了齊魯石化新業績,被傳為佳話,至今口耳相傳
不久前,我們來到齊魯石化原經理榮鎮中的寓所,登門拜訪榮老夫妻。
客廳里擺設簡樸,地面還是原來的水磨石。今年87歲高齡的榮鎮中前輩精神矍鑠,同齡的老伴康英源老人慈眉善目。兩人都和藹可親。
剛一落座,榮老就把我們帶回到了國家現當代史和齊魯石化史當中。
初創,忠黨報國
【背景】1964年,繼開發大慶油田后,我國在山東黃河入海口附近,成功發現第二大油田。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張文彬高興道:“我們在勝利村打出了我國第一口千噸井,為紀念這一重大成果,部黨組決定就叫勝利油田。”對外稱“九二三廠”。有了石油,就得建煉油廠。因此在山東境內建煉廠成了我國石油工業的當務之急。
《齊魯石化志》載,1965年10月12日,石油部下文,勝利煉油廠建設指揮部正式成立,歸“九二三廠”管理,胡涵秋任指揮部黨委書記,董鴻賓任指揮,榮鎮中、沙展世、曹國光任副指揮,龍守信為總工程師。
1930年出生的榮鎮中,從小為躲避戰亂,跟父母從東北來到關內,抗戰期間顛沛流離,走過南京、杭州、武昌等地,經廣西來到重慶定居。父親多年為軍隊修高射炮打日本鬼子的故事,潛移默化著他,家庭生活雖艱苦,但他發奮讀書,半工半讀念完初中、高中。1949年大陸解放,1950年他雖被保送到大學深造,但因家庭貧困,決意棄學從工,考入甘肅玉門煉廠當值班員。
20世紀五十年代初,工作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榮鎮中被上級選中,作為我國“一五”期間156項重點工程項目——蘭州煉油廠籌備組中的一名技術干部,來到蘭州西固的郊外,從買地開始,全程參與蘭煉的建設和生產。
這是我國第一家現代化煉化生產企業,1958年建成投產,歷來以出產品、出技術、出經驗、出人才、出效益而著稱,被譽為新中國煉油工業的“搖籃”,人們還親切稱之為“共和國長子”。到六十年代初,經過十年磨礪,榮鎮中已成長為一名我國不可多得的煉油專家。
1965年9月末的一天,被石油部抽調到大慶油田的榮鎮中,正忙著理順大慶煉油廠技術管理的事務,石油部從北京打來內部長途電話。榮老記得很清楚:對方說,“你上山東吧,到‘九二三’籌備組……”
榮鎮中接完電話,簡單收拾行李,立刻搭火車直接趕到山東臨淄的辛店鎮,找到剛剛組建的籌備組,與其他成員一樣,在辛店火車站一間剛剛騰空的倉庫里打地鋪,安頓下來,旋即投入到與當地政府接洽、選址、定廠土建等各種籌備工作中。
設計院按照我國三線建設“靠山、分散、隱蔽”的要求,最初選在辛店附近的大虎山西側桃花峪建廠,這是蓮花山脈一個的小山坳。榮鎮中等人到場走了一圈,只見溝壑縱橫,亂石遍布,雜草叢生,古墓成群。
他很快提出異議:這周圍四面環山,不僅建設難度大,還不靠近鐵路,怎么運進設備器材、運出汽柴油啊?隨后,設計人員虛心專門聽取了大家的合理化建議,改在臨近原一零一油庫、交通方便的大虎山東側的山腳建廠。事情報告到石油工業部,部長康世恩同意榮鎮中等人的意見,黨組拍板,一錘定音……
“應該說,當時政府各部門、附近村民對建煉油廠都很支持,這是我們不能忘記的。那時,由于條件簡陋,我們上班,天天都是步行到七八公里外的大虎山,我們先從規劃建廠用地開始,接著在荒山坡搞‘三通一平’,建廠所用土地經省政府特許,‘先用后征’。 石油部從南京、撫順等全國各地調集了三千多名職工,參與勝利煉油廠的建設和開工準備。我們對外提出建設目標:一年完成一個億的投資,建設一個沒有圍墻、年加工100萬噸的新型煉油廠,吸收附近的村民當工人,也叫‘亦工亦農’。實際上內部口號是:用十個月時間,高速完成年加工250萬噸原油的煉油廠建設。我們大家都在搶時間,都是不計報酬地自覺加班加點干……”榮老這樣敘述50多年前的故事。
這年10月,由設計、施工和生產三方組成的勝利煉油廠建設指揮部正式成立,統一指揮、調度整個建設工程,榮鎮中作為煉油專家被石油部任命為副指揮。“大家一條心,相處得很好,都決心要快建、快生產,為祖國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等提供急需的汽柴油。”榮老坦言。
1966年4月1日,勝利煉油廠第一套煉油裝置在荒山野坡上艱難起步,破土動工。
榮鎮中與其他各有專長的副指揮們及各路專家一道,集思廣益,打破常規,提出要創造性地建設世界上第一座大型煉油裝置——聯合裝置。
聯合裝置是勝利煉油廠的“心臟”。簡言之,即把整個煉油工藝的常減壓蒸餾、催化裂化、延遲焦化、電化學精制等6套生產裝置,以及原油電脫鹽、水處理、工業鍋爐和壓縮空氣站等相應輔助生產設施,設計集合在一起的大型裝置。
“這樣做好處有二:一是大大節約建設經費和時間;二是能耗要低得多……”榮老的講述清晰而易懂。
現在問題來了:黃土層很厚,重要設備基礎都必須要打到巖石層上。基礎工程施工成為了煉油廠建設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他指出,困難面前逼出辦法,人們想出了用爆擴樁打基礎的新創舉。
逆境,不屈不撓
【背景】1966年夏,正當工程建設如火如荼展開之際,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很快席卷全國,各級政府機構癱瘓,許多行業停滯不前。
偏僻的大虎山下也不是世外桃源,“文革”沖擊波在1966年底,也波及繁忙的煉油廠建設工地。
1967年初,一批批造反派在煉廠工地揪斗“走資派”,到處是大字報、批斗會。胡涵秋、榮鎮中等一批指揮部的老干部、技術干部靠邊站了,常常一上班,就得挨批斗。“當時,領導都挨斗……”50年過去了,榮老仍沒忘記那瘋狂的歲月。
施工一度陷入停滯狀態。煉油廠到底是建還是不建?
作為一名共產黨人、一名煉油專家,榮鎮中心里暗暗默念:這種混亂局面絕不會持續下去的!再亂也要堅持把勝利煉油廠建好!
眼看著正常建設生產秩序被打亂,他急中生智,沒硬頂硬撞,白天老實配合批斗自己,乖乖地清理廣場衛生,晚飯后則悄悄去工地了解施工進度,哪里還有問題需要解決,督促基層干部和熟悉的工友們努力干活,完成建設計劃……
榮老笑說:“即使“文革”嚴重干擾了建設,但我們的施工隊伍還是很棒的,發明了好幾個煉油建設史中的首創……”
他說,例如人們摸索出一條石化裝置搞土建的妙招,以炸藥爆破的方法,爆擴地基,起了一個響當當的名字:“爆擴樁”。
《齊魯石化志》記載,1966年10月21日至22日,石油部在此召開“爆擴樁”經驗交流現場會,全國石油基建系統43個單位的代表參加了會議,并參觀了勝利煉油廠土建隊伍進行的“爆擴樁”施工現場表演。
高32米、重65噸的焦碳塔,在沒有現代化吊裝設備的情況下,工人們以“立抱桿”方式僅用一個小時,就安全平穩地整體吊裝就位;
長121米、寬12米、重達279噸的常減壓工區管廊一次吊裝成功,創造了設備整體預制、整體吊裝的全國紀錄,提高工效十幾倍。這一創舉至今仍在各個石化企業所沿用;
采用“懸掛式旋轉卷裝法”,加快了地下油罐的施工, 創造了5天建成一臺5000立方米油罐罐體的新紀錄;
……
受“文革”干擾,工程延期6個月后,1967年8 月,我國自行設計、自己制造設備、自己施工安裝的國內第一套大型聯合煉油裝置竣工;一個月后,引原油進入裝置,開始煉油試運;9月30日,產出合格餾分油品。向國慶18周年獻了大禮。
然而,意外發生了:
8月份的一天晚上,榮鎮中在檢查工作時,應該試水的鍋爐房突然沒了動靜。一問,制水用的管線堵了,不能制水。就在他帶領技術員檢修硫酸管線時,管線突然裂開了,濃度為98%的濃硫酸噴到了他一身,連背心都燒焦了,胸前、臉上、左胳膊都是硫酸,人們趕緊拿水為他沖洗、搶救……
但濃硫酸給榮鎮中還是帶來了嚴重燒傷,他被迫入院療傷長達兩年多。然而他這種身先士卒的精神卻深深鼓舞了煉油廠的工人們……
榮老脫下毛衣,露出左胳膊,輕描淡寫地道:“你看,我這條胳膊至今不能伸直……”
勝利煉油廠從1966年第一套常減壓裝置興建到1992年,共建成27套裝置。加工原油也由起初250萬噸,增長到800萬噸,成為山東省唯一、全國屈指可數的特大型煉油企業之一。她不僅改變了山東石化行業的格局,也為山東省煉油工業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新世紀以來,中國石化及齊魯石化不斷加大投資改造力度,深化細化各項管理,使勝利煉油廠年加工原油已連續10年超過千萬噸大關,2015年又完成1300萬噸改造,年加工原油首次突破1100萬噸。最新權威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3月底,齊魯石化勝利煉油廠累計為國家加工原油多達3.27億噸。
當下的勝利煉油廠不僅早已跨入“千萬噸煉油俱樂部”,還讓能耗、物耗、原油加工損失率等經濟技術指標,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個別指標領跑同行業,經濟效益大幅攀升。
順境,愛才若渴
【背景】178年改革開放后,全國各地各業走上了健康發展之路。1980年,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審時度勢,適時提出了領導干部“四化”問題。所謂干部“四化”是中國共產黨八十年代初制定的新時期黨的干部隊伍建設的總標準。
“四化”是指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從全國范圍來說,江澤民、胡錦濤、喬石、溫家寶等以及習近平等一大批人,即是這個時期開始走上重要崗位。
干部“四化”,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政治路線提供了組織保障,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以至整體改革的起始點。
20多年來,一提到榮鎮中榮老,齊魯石化乃至中國石化許多人,都津津樂道他當年勇當伯樂,急流勇退,力薦李毅中提前接班的故事。事實的真相又是怎樣的?
時光荏苒,勝利煉油廠投產后,國家、山東省陸續配套建設了膠廠、一化、二化和機械廠等生產單位,以及商業、學校、醫院、公交、公安等生活后勤服務等各業,山東勝利石化總廠也最后定名為齊魯石化總公司,成為了山東省一座名副其實的石化城。
史載,1983年2月19日,中央決定成立中國石化總公司,齊魯石化劃歸中國石化領導。1984年2月13日,54歲的榮鎮中正值年富力強,被中國石化黨組任命為齊魯石化經理。
他和公司黨政班子成員密切配合,一邊組織煉油等老區正常生產,一邊要參與國家新近批準的齊魯三十萬噸乙烯工程的各項籌建……
榮老說:“1978年,煉油廠瀝青車間的一名工程師向我推薦說,發現了一個人才,叫李毅中,他組織能力強,政策水平高,表現很不錯。我說那好,按組織程序辦理。我們隨后了解了一下他的簡歷和實際表現。”
榮老介紹,李毅中1961年至1966年在北京石油學院學習,學的是煉油工程專業,1966畢業后留校一年待分配,后來到遼寧撫順石油研究所當見習員,1968年9月調到勝利煉油廠,先后當操作工、技術員、工程師、車間主任。經組織考察,1983年10月,38歲的李毅中被提拔為勝利煉油廠廠長、廠黨委常委。
1984年的一天,中央組織部派來了一個調研組,悄悄地對齊魯石化后備干部摸底。調研組負責人與作為齊魯石化一把手的榮鎮中通報情況。交談中,對方透露了一個信息:燕山石化領導班子按“四化”要求變動后,平均年齡只有四十一二歲,很有活力。
榮鎮中當即明確表態:“這是好事!我55歲不到,完全可以提前退下來,讓優秀的年輕人來干。”緊接著,他向對方正式推薦:我們這里有一名正處級干部,還不到40歲,叫李毅中,各方面表現都非常優秀……
不久,中國石化黨組派來一個調查組,由干部局局長帶隊,對齊魯石化后備干部做了調查。局長最后把掌握的情況與齊魯石化黨政負責人丁福嵩、榮鎮中等人交流、溝通,榮鎮中立即再次表明心跡:“李毅中各方面表現確實很優秀,年輕有為,完全符合中央提出的干部‘四化’標準。我愿意退下來,讓他干齊魯石化公司經理。”
局長沉吟著:“您看,要不這樣,您再干兩年經理,先讓李毅中干副經理,過渡一下,如何?”
榮鎮中一再向局長陳述利弊,力薦李毅中上,自己下,說這樣既有利于黨和國家的事業,更有利于中國石化、齊魯石化的大局。
他冷靜地說:“為了中國石化,我個人做出點犧牲又有啥!”
事后,榮鎮中思考再三,鄭重寫了一份推薦信,送達中國石化總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陳錦華。剛剛從國外回到北京的陳錦華閱后,發給黨組成員。陳錦華提議:既然榮鎮中同志勇于自愿退出現任職務,一再推舉李毅中同志,那就讓毅中同志干吧!
當年12月18日,中國石化總公司發出人字184號文件,任命李毅中為齊魯石化公司經理。此時距離榮鎮中擔任經理只有短短的十個月零五天,任期尚不足一年。54歲的他,還遠不到通常一般意義上領導干部年滿55歲退出現任職務的年齡杠杠。
此事讓榮鎮中名聲大噪,他愛才若渴、甘為人梯的故事,很快就傳遍了中國石化和山東省……
對齊魯石化而言,榮鎮中主動讓賢,是一大幸事:李毅中、楊傳堂等一批德才兼備的青年才俊,先后被委以重任。他們不僅成功接過了老同志傳下來的接力棒,還做出了無愧于時代的業績:總結提煉一大批創業者、勞動者的精神財富,形成了著名的“團結勤奮、爭創一流”的齊魯石化精神,鼓舞和帶動了全公司干部員工奮發作為,艱苦奮斗,齊魯三十萬噸乙烯工程提前兩個月建成投產,全線告捷,刷新了三十萬噸乙烯裝置無乙烯法投料開車時間最短的世界紀錄,齊魯石化從此走上煉化一體化的發展之路,被譽為“石化明珠”。
臨近采訪結束,我們請榮老展望齊魯石化的未來,他即刻就說:中央新近部署加快推進供給側改革,這對齊魯石化未來轉方式調結構、提質增效升級提出了挑戰,應該在這上面多下功夫,進一步把齊魯石化做精做強。
(齊魯石化 李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