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型緩/控釋肥料與穩定肥料研制”項目在山東省臨沭縣啟動。該項目匯聚國內頂尖的創新資源,從包膜材料尋突破,將在4年內研發40余種新型緩控釋肥料、高效穩定性肥料及其配方肥,較常規化肥減施10%~15%,化肥利用率提高5~8個百分點,推廣面積2500萬畝以上,形成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為我國肥料減施增效和零增長行動提供支撐。
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金正大集團副總裁陳宏坤表示,隨著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開展,對化肥減施增效、綠色環保的要求不斷提高。作為化肥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國,我國亟須解決化肥利用率低、資源浪費和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緩控釋肥和穩定性肥料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該項目將以新產品研制及高效應用技術為出發點,以綠色環保、價廉質高的包膜材料及抑制劑研發為突破口,通過規模化、連續化和自動化的工藝和設備升級換代,創制緩控釋肥料與穩定性肥料新產品,實現新型肥料產業化及規模化應用,解決化肥、農藥減施增效的重大關鍵科技問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緩控釋肥在我國已經走過了11年的產業化發展歷程。大量的研究證明,在實現化肥減施增效、綠色環保方面緩控釋肥是成效最突出的新型肥料品種。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我國已經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實現了中國緩控釋肥料的跨越式發展。‘十三五’期間,我們主要要實現緩控釋肥包膜材料的突破,探索出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新型包膜材料,從而實現新型緩控釋肥的產業化發展。”項目首席專家、山東農業大學張民教授告訴記者,這方面國際上并沒有經驗可借鑒,因此將會面臨大量復雜艱辛的研究工作和田間試驗,通過該項目8個子課題的研究,4年內率先突破緩控釋肥領域的技術瓶頸。會上,該項目的8個子課題相關負責人也分享了其具體實施方案。
預計,“十三五”末在材料方面,研發出綠色環保、價廉質高的油脂類、纖維素類、聚醚聚氨酯類、水基聚合物類、納米復合包膜材料與高效抑制劑及其復合技術。在工藝裝備方面,創建以高效噴涂、均勻成膜、精準調控為核心的連續自動化工藝及裝備,開發出抑制劑的保活技術及高效加入工藝;建立規模化生產線。在產品方面,研制出高性能、功能型的包膜緩控釋及穩定性肥料新產品,創制適合區域作物的系列專用配方肥。在應用方面,研究出新產品農機農藝結合的輕簡化施肥技術、評價產品生物有效性和環境效應、實現規模化田間應用。
“該項目規模大、經費高,由金正大主持可以切實解決一些產業問題,是‘產、學、研、用’四位一體的產業科技創新典范。該項目是從產品研制到生產工藝再到最終的田間試驗示范的全環節,這是以往項目都沒有過的,可以從源頭上去綜合考慮化肥的農學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應,在已有的基礎上,相信該項目可以做的比以往更好。”中國科學院院士朱兆良評價道。
據了解,該項目由金正大集團主持,是“化學肥料和農藥減施增效綜合技術研發”34個重點專項中唯一由企業主持的項目。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