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經濟賬,一本環保賬。
“煤改氣”給我們帶來的消息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好消息,一種是壞消息。
好消息顯而易見,城市的藍天越來越多了;
壞消息則躲躲藏藏,因為設備改造不夠及時,部分地區天然氣供應不足,出現了限氣、停氣的現象。
而在推廣“煤改氣”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兩個“賬本”,一本是經濟賬,一本是環保賬。
煤改氣的經濟賬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月21日至30日,24省(區、市)液化天然氣(LNG)價格比上期上漲1243.2元升至5636.7元,漲幅達28.3%。
據媒體報道,面對LNG價格上漲,發改委已部署相關省(區、市)價格主管部門召開液化天然氣價格法規政策提醒告誡會,要求各液化天然氣企業和相關社會組織加強價格自律、規范價格行為。
在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戴彥德看來,LNG價格上漲的直接原因是供需不平衡,間接原因是國家正大力推廣“煤改氣”和“煤改電”。另外,LNG供需之間的不平衡,長期來看還涉及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以及能源供應結構單一。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此持相同觀點,他認為LNG價格上漲的原因主要是供不應求,以往冬天也會出現一些缺口,但今年缺口尤為明顯,這與國家推廣“煤改氣”有關。
今年8月,發改委和環保部等聯合發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提出,位于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城市在住宅取暖方面實現以氣代煤、以電代煤。
“煤改氣”政策實施后,天然氣的需求明顯增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0月份,天然氣產量124.1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5.4%;進口天然氣581萬噸,同比增長52.1%,增速比9月份加快48.2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發改委10月發布關于做好2017年天然氣迎峰度冬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供氣企業要認真履行供氣合同和社會責任,做好供應保障工作。
在林伯強看來,想要LNG價格保持平穩,政府在推動LNG需求提高的同時,也應該加大供給,至少應該敦促企業做好充足準備。雖然一些地方出現限氣、停氣現象,但這一現象并不會持續,多數居民供氣是可以解決的。
戴彥德建議,滿足LNG市場需求,第一要挖掘潛力,應對需求高峰;第二要適當調節,工業項目是否可以騰出一部分空間,保民用;第三價格不能一味上漲,基礎設施建設也是一個問題。
“今年‘煤改氣’力度很大,從長遠看,國家在LNG供應方面應該做一些長遠的安排。”戴彥德認為,從工業生產的角度看,LNG價格上升,制造成本上升,對企業的經營也會產生很大影響。價格是一個牽一發動全身的問題,而不僅僅是一個供需的問題。
煤改氣的環保賬
關停煤爐,換天然氣。
根據天然氣發展“十三五”規劃,加快天然氣產業發展,提高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是中國加快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的必由之路,也是化解環境約束、改善大氣質量,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有效途徑。
這一舉措背后的動力是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林伯強強調,一般能源結構中天然氣占比大的地方,大多是藍天白云,煤炭占比多的地方,大多有霧霾,而“煤改氣”是國家治理霧霾的一個重要步驟。
正因此,據中國能源報消息,《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近期將出臺,要求三年以后實現替代散煤7400萬噸,五年之后替代散煤1.5億噸,集中供暖和清潔供暖比例達到50%以上,建構起完整的清潔取暖產業體系。
而《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到2020年天然氣消費比重力爭達到10%。《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中又提出,到2030年爭取將天然氣消費比重提高到15%。
可以看出,中國天然氣市場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戴彥德認為,在此背景下,天然氣供應要利用好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第一要加大天然氣開發力度,完善天然氣管道和燃氣設備建設,增強自主供應能力,第二要利用國際市場,增加天然氣進口。
但他同時強調,天然氣開發是一個資本加抗風險的問題,需要大量資金和強抗風險能力。開發上要建立多元主體,讓更多社會主體參與進來。同時,進口天然氣并非小問題,它關系到能源安全、經濟安全甚至國家安全。
因此,在增加天然氣供給方面,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努力培育和管理這一市場。“等市場成熟到一定程度上,讓市場在資源配置發揮更好作用。”戴彥德說。
林伯強則認為,中國的頁巖氣儲量據說很大,是不是可以加大開發補貼力度,這不僅是一本經濟賬,還是一本環保賬。政府下決心治理霧霾和環境污染,在頁巖氣開發方面也應該提供政策支持和優惠補貼。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