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市場的崩跌,帶來了石化市場的迅速跟跌。11月26日,在前一交易日國際原油價格再次暴跌近8%、WTI油價逼近50美元/桶的帶動下,國內原油期貨早盤開盤跳空直接跌停封盤,甲醇在稍作掙扎之后亦跌停。此外,瀝青和燃油跌幅居前,跌逾4%;焦炭跌逾3%。化工品和黑色系多品種表現重挫,已經從上半年的高歌猛進轉入技術性熊市。
原油歷來都扮演著石化市場的發動機或減速器,這次也不例外。受進入10月份以來國際油價持續大跌影響,國內大宗商品集體重挫。生意社提供的數據顯示,11月23日,大宗商品價格漲跌榜中環比下降的商品共71種,集中在化工(共18種)和鋼鐵(共13種)。
業內人士表示,作為大宗商品的定價之王,如果原油價格進入極限價格會沖擊并破壞其他商品的價格體系,并以價格下跌的方式觸發供求關系及整體價格體系的趨勢性轉變。
中大期貨首席經濟學家景川表示,短期來看,原油期貨將處于下跌趨勢,弱勢難改。在現貨方面,市場供應過剩的跡象也給油價帶來額外壓力。據悉,僅全球前三大產油國美國、俄羅斯和沙特10月份的原油日產量合計首次超過3300萬桶,能滿足全球1/3以上的消費需求。
山東某地煉企業原油事業部負責人指出,目前原油期貨市場上悲觀情緒彌漫,油價順勢下行。短期來看,供應過剩、需求下降導致現貨維持疲弱;中期來看,供應端維持過剩,需求端將季節性回升;長期看,若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達成長期合作協議,根據市場狀況彈性調節油價,油價或維持寬幅震蕩。“不過,如果在歐佩克成員國于12月6日舉行會議時的原油期貨價格接近現在的水平,預計該組織將會減產。原油價格越低,減產的概率就越高。”
在國際原油的帶動下,以及進入四季度以來國內MTO裝置停產、冬季限產不及預期等利空因素影響,甲醇等能源化工產品市場也呈現斷崖式下滑。其中,上半年還炙手可熱的甲醇進入10月份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跌幅就超過30%,目前已跌至年內最低點。當前甲醇價格較成本線僅有200元/噸以內的溢價。
“大宗商品價格指數BPI在11月末或收至960點附近,12月CCI料會繼續收陰,2018年大宗商品價格指數BPI預計會在900點左右收官。”中國大宗商品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心田預測道,“因四季度中后期需求偏弱,大宗商品市場已經進入景氣周期的后半段。”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