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曾經原油強勢(美元貶值)到前期原油疲弱(美元反彈),再到最近原油反彈(美元調整)這三階段來看,似乎驗證了美元與原油之間存在的強負相關性。但美元因素對油價波動的影響程度到底有多大?對此市場往往各執一詞相互爭辯,卻無法給出確切解釋。
在回答上述問題之前,有必要對原油美元關系理論基礎進行梳理。假設存在一個有獨立鑄幣權的原油進口大國,當國際油價下跌時,基于消費需求價格彈性,其會進口更多原油作為儲備或國內消耗。而原油是以美元計價,因此在外匯市場上對美元的需求增加,將導致美元升值(原油跌,美元漲)。當美元不斷貶值時,美元相對其他貨幣成本降低,一方面,該國可以借貸美元購買原油或進行原油衍生品投資;另一方面,美元貶值也意味著原油名義價格下降,進而促進原油需求量增加(美元跌,原油漲)。但美國情況比較特殊,既是原油出口國又是原油進口國,因此美元和原油實際上既相互影響又錯綜復雜。統計結果表明,原油和美元靜態相關系數為-0.935,常規思路會認為二者間存在非常顯著的負相關性,但筆者更傾向運用時變相關性作為更科學的判斷依據。根據構建的原油和美元定量模型輸出結果,原油最突出特征是強自相關性;在2008年1月至12月區間,美元對原油的影響系數僅為-0.18,且二者間不存在顯著的因果關系。
但據2009年1月至5月區間的模型顯示,美元指數上漲(下跌)1%,將導致原油價格下跌(上漲)0.89%。盡管與去年新湖期貨統計的模型結果(美元對原油的影響系數僅為-0.18)差異較大,但可以解釋近期美元走勢很大程度上對原油價格造成影響,而金屬銅則受美元影響較小(-0.31)。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