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市場已經充分預計到伊朗制裁周末會得以解除,但這一消息仍一度令原油市場承壓跌破28美元/桶關口。在油市競爭白熱化的狀態下,阿曼率先做出表率表示將減產。此外,OPEC報告預計今年非OPEC產油國產量將銳減,油市供應過剩局面有望得以緩解。高盛等機構表示油市有望迎來企穩并恢復的曙光,新一輪牛市或將開啟。本周市場再次將目光轉向中國,中國央行再放大招維穩人民幣,此外明日公布的四季度GDP數據恐將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國際原子能機構周六(1月16日)宣布,伊朗已經完全執行了六方會談下的核協議框架內容。這意味著伊朗石油出口的一大障礙已經清除。伊朗石油部副部長Rokneddin Javadi隨后表示,伊朗已下令每日增加石油產量50萬桶,執行其制裁一解除即增產的政策。
“伊朗在制裁解除后每日產量可增加50萬桶,且于今日下令增產,”Javadi表示。
盡管如此,分析師稱伊朗可能難以迅速產量,因為其基礎建設在多年來的停擺后受損,需要國外進行投資,而這將需要一段時間。
周日時,意大利Eni SpA執行長稱,伊朗將需要吸引1500億美元的資金,才能成為產油大國,而這不是瞬間就會完成的事。
伊朗原油回歸加劇了投資者對于原油市場供應過剩的擔憂,亞市盤中,布倫特和美國原油雙雙刷新自2003年以來的低位,布油一度跌破28關口,最低觸及27.67美元/桶,刷新自2003年以來的低位,隨后小幅反彈。
野村證券(Nomura)駐香港分析師Gordon Kwan在最新報告稱,伊朗解除國際制裁后,該國的原油出口將增加,這為油價帶來進一步的潛在下行壓力,預計油價最低可能跌至每桶25美元。
巴克萊分析師稱,“伊朗出口解禁來的時機非常不好”。自2014年中以來,全球供應持續過剩達每日100萬桶甚至更多,已經打擊油價下跌逾75%,自2016年以來已經下跌四分之一。
野村證券(Nomura)駐香港分析師關榮樂(Gordon Kwan)在最新報告表示,伊朗解除國際制裁后,該國的原油出口將增加,這為油價帶來進一步的潛在下行壓力,預計油價最低可能跌至25美元/桶。
由于油價跌勢兇猛,而伊朗原油即將入市的現實又帶來新的壓力。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月12日,18種在美交易大宗商品期貨和期權的凈空頭頭寸已增至202534張合約,創出了2006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一周之前凈空頭頭寸為164203張合約。
CFTC數據同時顯示,基金經理們持有的18種大宗商品的凈空頭頭寸總和現已創出歷史新高,空頭持倉量在短短兩周時間里便已翻倍。
Citi Futures Perspective能源分析師Tim Evans稱,市場越來越意識到任何新增產出都將加劇原油供應過剩的局面,而需求不見改善也拖累了油價。
Altegris Investments Inc.駐加州投資組合經理Lara Magnusen表示,“市場悲觀氣氛相當濃厚。人們對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和當前中國發生的一切以及由此引發的頹勢的蔓延感到非常擔心。如今合適的投資標的并不是很多,做空大宗商品恰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德國商業銀行分析師Carsten Fritsch表示,不能排除油價進一步下滑的可能性。他警告,“油價很有可能跌至每桶25美元,但不會比這低很多。”
產油國對于油價跌跌不休的走勢忍無可忍。阿曼石油部長周一表示,阿曼準備將石油產能削減5-10%,并且“每個人都應當這樣做”。他透露,“阿曼‘準備盡一切努力來穩定石油市場’。”阿曼是阿拉伯半島最大的地區性產油國,日產能接近100萬桶,但并非OPEC(原油輸出國組織)成員。
此外,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周一預估,因油價崩跌,今年非OPEC產油國的石油供應量將較預期大減,進而提振對OPEC原油的需求。
OPEC在報告中指出,在美國帶領下,2016年非OPEC產油國每日供應量將減少66萬桶。OPEC上月的預估為減少38萬桶。
報告同時顯示,OPEC成員國12月產量下降,令市場過剩的供應得以削減。
報告指出,包括新成員國印尼在內的OPEC 12月日均產量減少21萬桶至3218萬桶。
對沖基金Alexander Alternative Capital首席投資官Michael Corcelli也表示,很多人認為油價無法再繼續下行,希望抓住底部機會。
咨詢公司ESAI Energy董事總經理Sarah Emerson則稱,產量下滑的跡象終將出現,市場將會迎來企穩并恢復的曙光。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在一份至客戶報告中透露,今年的市場一大主題是“實際基本面的調整有望重新引導市場均衡,并激發新一輪牛市”。該行認為Nymex原油期貨有望在7月之前反彈至40美元。Kolanovic表示,潛在的催漲因素之一是創紀錄的空頭頭寸規模,此外,新興市場回歸穩定也可能促使需求回升,而產油國最終達成減產協議也是個重磅核彈。他說:“市場歷史上會朝兩個方向分道揚鑣,油價有望向上攀升,或者標普500指數則將不斷走低,甚至兩種行情同時發生。我們認為,這一次也不會有例外,我們相信此前的差異將不斷收斂。”
中國央行再出奇兵維穩人民幣 GDP數據成市場關注焦點
中國央行周末的舉動再次引發市場關注。中國央行表示,決定自1月25日起對境外金融機構境內存放執行正常存款準備金率。這一措施不會影響境內人民幣流動性,央行將綜合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央行公告證實了路透稍早的消息報導。受這一消息推動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周一走穩收升。
中金分析師余向榮和梁紅在周一發表的報告中寫道,央行對境外人民幣同業存款按境內標準開征存款準備金,將推高離岸人民幣融資成本,有助抑制針對人民幣的投機行為。
星展銀行(DBS)香港的財庫與市場董事總經理Tommy Ong周一在采訪中表示,人行若劍指短期離岸人民幣利率,那么做空人民幣的成本會很高,今早美元對離岸人民幣遠期點子也大幅攀升。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周五承諾將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此前一周,中國央行一再出手從香港市場買入人民幣之后,離岸人民幣匯率取得10月份以來最大周漲幅,在岸離岸價差大幅收窄。
除了通過中資銀行賣出美元,中國央行近期已經多次采取措施,嚴控境內人民幣流向境外市場套利。外媒稱,央行前線干預抽水,后方堵截來水,造成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流動性嚴重失血, 上周二香港人民幣隔夜銀行間拆借利率飆升至66.8%的紀錄水平。
華僑銀行(Oversea-Chinese Banking Corp Ltd)駐新加坡分析師謝棟銘在采訪中表示,央行對境外人民幣同業存款按境內標準開征存款準備金的政策,直接目的是對之前控制人民幣資金流出套利的延伸,間接結果是減少為境外做空者提供彈藥。
周二中國將公布第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季率和年率,以及2015年GDP年率。對此路透報道預計,中國2015年經濟增長料錄得25年來最低全年增長率,因工業產出放緩且投資疲軟,這些消息可能是歐洲央行(ECB)和加拿大央行(BOC)政策會議上的討論焦點。
彭博上周五經濟學家調查結果顯示,預期中國第四季度GDP環比增加1.8%,同比增長6.9%。路透報道指出,中國第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率可能自第三季度的6.9%降至6.8%,為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低。與此同時,全年經濟增長率料為6.9%,創下25年來最低水準。
2015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分別增長7.0%、7.0%和6.9%。
習近平去年11月初在定調未來五年經濟增速時稱,在處理“化解產能過剩”等艱巨任務中,允許一定程度的經濟放緩,但無論如何不能威脅“到2020年經濟增速不低于6.5%”的目標。
路透調查的分析師表示,由于中國內外需遲滯、投資疲軟、工廠產能過剩,以及地產庫存偏高,使得經濟擴張受到抑制。
路透指出,中國自2014年11月以來已降息六次,疲軟數據支持中國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并暗示人民幣還會再度貶值,以拉抬企業獲利能力。然而人民幣進一步貶值將讓中國的通縮壓力轉往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已深陷物價成長貧乏的困境,油價跌至12年低位則加劇了物價低迷的問題。
經紀商Natixis分析師Nordine Naam表示,“人民幣陷入惡性循環,只會導致人民幣進一步的貶值。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程度的擔憂,可能刺激資本外流,進而使得人民幣進一步貶值,至中國央行對其貶值似乎是聽之任之。”
中國政府2016年經濟增長目標為至少6.5%,但這可能需要更多次的降息、增加政府在基礎建設方面的支出,以及減少對降溫地產領域的控制。
荷蘭國際集團(ING)預期中國當局將限制國際資本流動,并緊縮系統性監管,如此中國央行(PBOC)才能進一步降息,而不會對人民幣進一步施加貶值壓力。
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策略師Albert Edwards表示,“投資者向人民幣貶值對西方市場的意義妥協。這意謂著全球性通縮和衰退。在這種輸入型通縮的壓脈器作用下,西方制造業將受到箝制。的確,美國制造業似乎尤其嚴重受挫”。
路透報道進一步指出,盡管近幾個月來主要央行對中國的擔憂有所消退,2016年伊始市場動蕩可能促使中國疑慮再度升溫,尤其是油價再次挫跌。
歐洲央行(ECB)于2015年12月降息并延長量化寬松政策,之后的首次會議將于周四(1月21日)登場,預計將按兵不動,但可能表達對新興市場前景的擔憂。
報道進一步指出,但目前歐元區經濟活動依舊持堅,區域內消費和工廠活動支撐經濟增長,抵銷了出口前景走軟的可能。歐洲央行幾乎沒有時間評估近期一連串舉措的影響力,表明央行可能會等到年中才會再次采取行動。
巴克萊表示,“我們預期歐洲央行將在2016年進一步放寬政策,因通縮壓力惡化。然而,我們認為在6月前可能不會推出新的舉措,除非歐元又有一輪的升值或通脹預期進一步大幅下滑。”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