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工商聯呼吁給民營石油“松綁”
東北最大的民營石油企業的老板,黑龍江龍慶石化總經理劉立柱最近有點“煩”。在哈爾濱市郊公司新的公司總部,他望著窗外高高聳立卻空空如也的10個大油罐對記者說:“我把總部搬到郊區想尋個清靜,可是看著這些空油罐,我能靜下來嗎?”投資了將近10萬立方米容量的油庫,卻沒油可存,劉立柱的煩惱可想而知。
2005年初,國務院發表了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36條政策,其中明確提出允許民營資本進入石油領域,為民營石油企業帶來了曙光。為此,劉立柱在春節后做了三個決定:一是忍痛再次裁員,讓一些跟了自己多年的兄弟“回家走人”,削減開支。二是把公司總部從哈爾濱繁華地段,搬到位于哈爾濱市郊的第四油庫所在地。三是盤整了在東北的部分資產,變現后準備到南方搶占好點,搞油品的批零設施。
劉立柱對此解釋說,“目前雖然國家政策尚未開放,國內有實力、目光敏銳的民營石油企業已開始部署擴大經營區域范圍,跨區域收購加油站甚至建設油庫。盡管這些油站短期內仍然面臨吃不飽的困境,但是先‘占上地盤’已經成為業內很多企業的選擇。”至于搶到了地盤以后,在政策沒有松動的情況下,企業仍然可能沒有業務的情況,劉立柱表示“只能走著看了。”
實際上,我國數以萬計的民營石油企業家們,大都與劉立柱有著相同遭遇。龔家龍是我國最大的全國性民營石油企業——長聯石油控股公司的董事局主席,也是我國民營石油企業自發的聯合性組織——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的會長。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國民營石油企業實際上是在政策的夾縫里艱難求存。
他說,在原油開采方面,按現行政策,原油領域只允許中石油等三大公司進入,外資企業也可以在海上與我方合作勘探開發石油。有的民營企業被逼只能跑到國外注冊公司,以外資的身份進入國內進行勘探、開采。
在石油加工方面,由于兩大集團收購價格太低(一般比市場價格每噸低1000元左右),導致民營煉油企業虧損嚴重。
在成品油定價方面,按照現行的成品油價格體制,出廠價和批發價完全由中石油、中石化控制,民營企業只能被動接受其定價。
在進口資格方面,目前商務部已經批準了49家民營企業具有原油、成品油非國營貿易進口權。但是,拿到原油配額的民營企業必須有中石油、中石化開據的排產計劃證明,海關才允許進口。而中石油、中石化根本就不給民營企業排產計劃,民企實際上1噸原油也進不了。
對此,全國工商聯認為,允許有資格的民營企業進入石油上游領域。石油行業不應受所有制形式的約束,而是要通過資本、人才、技術、環保、安全等一系列標準確立企業的市場準入條件。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