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高額票款 難享高質服務
今夏以來,北京道路上空調公交車的運營比例遠大于往年。據北京公交公司數據顯示,今年已有4000余輛新車投入運行,其中相當一部分為空調車。公交公司方面表示:換上空調車是為了提高乘坐舒適度。此舉得到部分乘客的認同,但相當一部分市民卻并不“領情”,更有市民認為公交車是在變相漲價。
上班族車費上漲五成以上
家住西直門,在中關村上班的周先生,每天乘坐運通線路,他的路程較短,運通105、205票價都是一元。但不久前,周先生發現運通205換新車了,票價也從以前的一元錢變成了兩元。
相比周先生來說,張女士則要郁悶得多。張女士的家和工作單位都在三環附近。上下班走三環,再換一趟車。以前,張女士乘坐的731路普通車很多,走同樣線路的還有月票有效的302路,可是如今731路基本都換成了空調車,302路則擠得像沙丁魚罐頭,根本上不去。張女士經常等上半個小時也看不到一輛731普通車,只好去坐空調車,每天在這條線上就多花兩元錢。而換乘的707路車輛也有不少升級了。有時等得沒辦法了,只好硬著頭皮又多花兩元。這樣算來,張女士一天最多比原來多花4元車錢,換成IC卡打8折后,也還多3元多。她向記者抱怨道:“我上下班的車費從原先的130余元,變成了現在的近200元,漲了5成!”
918路公交車是由平谷進京的惟一一條公交線路。但是最近乘客發現,這條線路已全部更換為空調車,全程票價也由普通車的每人8元,增至空調車的每人15元。幾乎貴出一倍的票價讓往返于平谷與東直門的乘客們很傷腦筋——除了這一條線,沒有別的公交車可坐。乘客梁先生家住順義,單位在北京。乘918路普通車上下班時,單程票價5元,買IC卡享受8折優惠,再加上到市內倒車的45元月票花費,一個月梁先生的車錢為253元。而換為空調車后,單價變成10元,每月的費用就變為461元,幾乎翻了一番。
乘客質疑空調車強制高消費
采訪中不少市民對大量空調車替換普通車心存疑惑,另一類市民則干脆將空調車大量運行定位為公交車“變相漲價”。
一些上班族和學生對同一條線路空調車班次比普通車還要密集的運營現狀表示不理解。他們紛紛訴說:大家上班上學都很著急,在混行線路上通常等到什么車就上什么車,上空調車常常是被逼無奈,結果當然是開銷直線上升了。
另有一些市民反映,空調車高人一等的票價最主要是開空調時耗油量大,但是北京的春秋天、甚至夏初冬初都不用開空調,為什么價格不降呢?乘客在沒有享受到高質量的車內環境時卻要付出高額的票款,這是不合理的。而且,由于要獨立核算,部分空調車為了降低成本,該開空調時不開,即使開了也不開足馬力,這無疑又讓乘客承擔了不該有的損失,這是另一種服務上的霸王條款。
針對一些線路撤銷普通車、全部改空調車的做法,乘客們則表示了如下看法:現在是節約型社會,國家提倡降低能耗率,節約能源應該擺在第一位,空調車耗油量大,這不僅是浪費資源,而且等于強制他們高消費。
“北京空調公交不可盲目發展”
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賈元華教授認為:北京公交的空調車輛、線路有待認真規劃,科學發展,不可盲目擴大。
北京與華南、華中不同,基本不存在高強度、長時間的酷熱天氣,氣候因素造成乘客對空調車的認同程度不高;而就目前北京公交的構成情況來說,地面公交的定位主要還是包括老人、學生在內的廣大工薪階層,這個定位與高票價的空調車也有較大差距。綜合上述因素,北京空調公交車的發展只有在科學的調研、調度下,才能實現規模經濟的和諧雙贏局面。
賈教授認為:空調公交車上路之前應經過市場調查與可行性論證,可以在一些旅游消費類線路和主干線上進行適當安排。對通向購物中心、旅游區、旅游景點以及火車站的線路,可以考慮發展空調公交,因為這些線路的乘客消費水平與空調公交車的定位較為契合,但其它線路則還應以普通車輛為主。對已開設的空調線路,應注意科學調度。即使在氣候適宜月份,也要考慮到班次密度問題,將空調車與普通車合理錯開,特別是在乘客較少時段,應控制空調車輛上路,以降低空跑率,避免進入惡性循環。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