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期間,中石油宣布:渤海灣灘海地區發現儲量規模達10億噸的大油田——冀東南堡油田。溫家寶總理在視察該油田工地時表示,這是40多年來中國石油勘探最激動人心的發現,對我國的能源安全、經濟發展戰略與和平發展道路,都具有重大意義。中石油計劃到2012年,把南堡油田建成年產量1000萬噸的“世界級的高產油井”。
“南堡油田”正成為國內外眾多媒體的高頻詞,在Google搜索引擎上輸入“南堡油田”,鏈接網頁達150萬條以上。中石油總裁蔣潔敏表示,未來五年內將投入400億元,用于新發現的南堡油田的開發及投產。目前,唐山南堡已經是一片火熱的工地,南堡油田在海上吹沙造地建造了人工島,全長124公里的南堡油田集輸管道主體焊接過半。面對火熱的開發場面,筆者卻有一些“冷”思考。
思考之一:從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南堡油田應適度開采以保證石油的可持續供給。石油可以說是目前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的“血液”,沒有了石油,現代文明就難以為繼??墒唾Y源是有限的,資料顯示,目前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僅夠開采40年,我國的僅夠開采11年。雖然科技的發展總能找出新的替代能源。但事實上迄今為止,無論是核能還是自然能,都不具備取代石油的能力。所以說,我們要精打細算,細水長流,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一點資源和財富。其實,出于長遠的戰略考慮,暫不開采國內石油,這也是許多發達國家共同的做法。比如美國的阿拉斯加州早已探明有一個蘊藏量約為57億至160億桶的大油田,但自1980年以來,石油公司卻一直無法獲得美國國會的開采許可。這里有環境保護的考慮,有對未來能源安全的考慮,有“代際公平”的考慮,等等,總之是以對長遠利益的考慮代替了對眼前利益的考慮。我國在開發國內石油問題上考慮的因素也應該全面一點,長遠一點,以免犯急功近利、“有水快流”的錯誤。
思考之二:應將南堡油田作為我國實行“企業義務石油儲備”制度的“試驗田”。不久前發布的《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提出,將加快政府石油儲備建設,適時建立企業義務儲備,鼓勵發展商業石油儲備,以提高我國能源安全保障。冀東南堡10億噸大油田的發現,無疑將為實現“企業義務石油儲備”等要求提供一塊難得的“試驗田”。而且石油是一種可耗竭的能源,各國對石油的需求都缺乏彈性,那也就意味著實行企業義務石油儲備也是一種投資,這種投資在未來必將獲得豐厚的回報。此外,我國目前是世界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過高的外匯儲備對經濟健康發展也有一定負面影響,因此在國際原油市場采購石油正是一步多贏的棋招。在海外石油供應方不斷增多的情況下,我們無需對石油“進口依賴度”太過擔心,一味追求能源獨立將會付出很大的經濟成本。日本此前長期位居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其非常重視對木材、煤炭、石油等資源的儲備,幾乎不砍伐一棵樹木,從山西購買煤炭填滿日本的一個海灣用作儲備,利用大量外匯購買石油儲備,現在日本的石油儲備量夠用30年。因此,如何在現行國際油價與油價預期下優化儲備投資結構?如何以綜合手段激勵企業義務儲備的積極性?如何處理好即期開發與戰略儲備的關系?我們對南堡油田滿懷希望。
思考之三:作為近海油田,南堡油田大部分生產作業場所處于種植養殖區域、瀕臨海河溝渠,屬環境敏感區。近年來渤海灣的污染狀況已經非常嚴重,環境容量已經很小。據國家環保總局提供的資料,在我國四大近海海域中,渤海已經成為污染的重災區,海水質量基本為四類或劣四類,50%以上的水域遭到污染。專家判斷,渤海的環境污染已到了臨界點,即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單靠其與外界水體交換恢復清潔,至少也需要200年。而眾所周知,對環境保護來說,海上油氣開發的威脅遠比陸上石油開發的威脅大得多,哪怕極小的泄漏都可能導致重大的環境災難。雖然中石油副總裁胡文瑞表示,南堡油田將采取“地上地下作業全封閉、油汽水排放物全部經過處理、廢棄物全利用”等措施,實現零污染、低排放。但這些努力是否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全社會正拭目以待。同時,南堡油田的開發建設預示著渤海灣西岸將要崛起一個石化產業帶,實際上位列河北一號工程的曹妃甸工業區規劃中就包括了建設石化產業基地,而石化產業屬于高污染行業,中石油吉林化工造成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可以說教訓深刻。對于后發展地區的經濟騰飛渴望,渤海灣的環境狀況是否會雪上加霜?我們的底氣并不很足。
思考之四:在勘探開發南堡油田的激情時刻,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能源供應面臨的現實挑戰。相對于中國目前每年約3億噸的原油消費量,渤海灣大油田10億噸的總儲量并不算多。而在我國境內勘探新的油田還充滿不確定性,因此指望一個南堡油田改寫我國能源短缺格局,或者說希望不斷擴大原油產量以解決石油供需緊張的突出矛盾,顯然都是不現實的。而且我國能源浪費現象十分嚴重,社會公眾的節約意識仍然十分薄弱,單位能耗所創造的財富遠低于發達國家,由于我們不正確的能源觀念而消耗、浪費掉的能源,恐怕遠遠不止幾個、幾十個南堡大油田。因此有必要繼續通過價格手段和競爭機制,將石油價格維持在一定的高水平,逼迫企業和社會提高能源的使用率。發現大油田絕不是松懈節能降耗的借口,也不是油價下調的理由。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