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由中國、俄羅斯、韓國和日本共同開發的海陸聯運定期航線將于年內開通。新航線自吉林省琿春市經俄羅斯扎魯比諾港和韓國的束草到達日本新潟,全長約八百海里。這將是世界上唯一連接中俄韓環日本海跨國陸海聯運航線。通航后,這條“黃金水道”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在東北亞以及在整個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
有關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早有國外經濟學家預言,2030年,中國的綜合實力將超過日本。對于這個預言,專家認為,僅從目前嚴峻的國際能源供應形勢來看,這個估計過于樂觀。資源成本上升,以及因此導致的連鎖反應,都將成為中國在未來23年必須面對的冷酷考驗。
2030年中國或超過日本
今年5月,“歐元之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羅伯特·蒙代爾在《全球化時代中的世界經濟改革》報告中預言,2030年,中國的綜合實力將超過日本。到2060年,中國的GDP將超過歐洲。他分析說,中國經濟取得了驚人的成績,最近4年中國的GDP更連續呈現兩位數的增長。中國經濟建設的成就得益于穩定的政治格局和利率政策、較高的儲蓄利率、豐富的人力資源、新技術的應用以及全球經濟的繁榮發展引發的出口需求的激增。
而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教授林毅夫則在更早的時間預測,“中國將在2030年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強的經濟體!”他說,到2030年,中國的人均收入將相當于美國人均收入的20%,中國人口是美國的五倍,中國的經濟規模就跟美國一樣大了,假設貨幣升值的話,中國的經濟規模很可能是美國的1.5倍到2倍。
他認為,無論從宏觀經濟發展史還是近年經濟發展的微觀數據來看,中國都具備躋身經濟強國最前列的實力,中國經濟已摸索到一條復興的道路,很可能在未來20年、3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里繼續保持7%~10%的增長。
成本上升阻礙經濟發展
對于經濟學家的樂觀預期,一石油公司高管表示,這些預測首先要建立在能源成本固定不變的基礎上。
僅以蒙代爾眼中可以被超越的日本為例,經歷過三次石油危機,該國在能源替代戰略中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從2000年起,日本太陽能發電量一直居世界首位,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為64萬千瓦,占世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的50%,并計劃到2010年達到482萬千瓦,增加約7倍;日本的風力發電量居世界第三位。有關方面預計,到2010年,日本的風力發電可能將達到200萬千瓦。
但是,由于配套政策不到位,中國的太陽能、風能還遠遠沒有形成產業。IEA的報告認為,隨著中國石油需求的增長,到2030年中國原油進口將從現在的每天300萬桶增長至1200萬桶,對外依存度達到80%。此外,由于技術含量高,日本的能源使用效率也高于中國。
國家信息中心牛犁表示,以上差距說明,如果油價在未來幾年持續上升,中國超越對手的時間很可能會推遲。
而據國資委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423家國有重點企業生產經營持續快速增長,實現利潤在高位上繼續攀升,達到5558.5億元,景氣度指數達83.11%,是近三年來的最高水平。對此,專家認為,以上成績部分受益于上半年原油價格同比下降,這恰恰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一旦原油價格上漲,國有重點企業的利潤增速會受到負面影響。
資源短缺促使糧價上漲
相對于國有企業而言,民營和外資企業在過去30年中的成績更多得益于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但是,這一優勢可能在2030年前消失,而且,它到來的時間會比我們預期的更早。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夏業良表示,伴隨著糧食價格上漲,勞動力資源漲價的潮流已經悄然到來。而在經濟發展史上,亞洲另外兩個重要經濟體——日本和韓國也都有過這樣的階段。隨著糧食價格、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開始全面上升。
而本輪糧食價格上漲與石油資源短缺密不可分。由于很多國家在汽油內添加乙醇,把大量玉米用來生產生物燃料乙醇。原本種植大豆、小麥的土地轉而種植玉米,植物燃料用于發電,勢必造成大豆、小麥價格上升,而以玉米為主要原料的飼料價格上漲,接著導致雞和豬肉價格上漲。此外,原油價格所導致化肥、尿素等農資成本上升,也進一步推動糧食漲價。
據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石油天然氣地質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在最新發布的預測報告中稱,國際市場原油價格高位徘徊的情況起碼會持續到2012年。如此看來,隨著油價、糧價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的通道才剛剛打開。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