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結束的“中國油氣論壇2007——油氣勘探新領域技術研討會”上,世界石油大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任王濤表示,根據新的資源評價結果,我國擁有可能找到的石油資源為650多億噸,到目前為止資源探明率不到四成,僅有39%左右。同時,我國的天然氣資源量也比較豐富,可探明的資源量為25萬億立方米,目前探明率僅有24.6%。(9月27日《上海證券報》)
我國經濟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使國內的能源需求大增,我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石油進口國。由于國際石油市場油價居高不下,非洲多個新興石油產區都出現了我國石油企業,于是,一些國際媒體開始就高油價歸咎于我國。其實,人們往往只注意我國的石油進口,而忽視了我國也是一個石油儲存和生產的大國。有關權威人士稱,我國擁有可能找到的石油資源達650多億噸,到目前為止資源探明率不到四成,這一消息令人歡欣鼓舞。不過,在這高興之余,我們還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從總體上看,我國石油資源依舊短缺,每年仍然要進口上億噸原油,2006年我國進口的石油總量已達到需求總量的47%。
由于有650多億噸的石油儲存量,我國到2010年、2020年和2050年石油年產量分別達到1.7億桶、1.8億桶和1.0億桶,這無疑對緩解國內能源緊張,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我們也要看到,650多億噸儲量并不能讓我們高枕無憂,因為它無法根本改變我們的石油供需矛盾。相對于我國目前每年約3億噸的原油消費量,650多億噸的總儲量并不算多。按國土和人均值計,我國石油相對貧乏,人均剩余可采儲量僅為世界人均值的8.1%。我國去年消費原油3.2億噸,其中有1.5億噸源自進口。
分析人士認為,我國近十余年來石油產量上升的速度較慢并不完全是人為的因素,主要是受我國石油相對貧乏,在增儲上開采、生產難度較大這一客觀因素的影響。而在我國境內勘探新的油田還充滿不確定性,因此指望650多億噸儲存量來改寫我國能源短缺格局,或者說希望不斷擴大原油產量以解決石油供需緊張的突出矛盾,顯然都是不現實的。有專家指出,很多非專業人士把650多億噸的儲量規模直接當成可以全部開采出來的原油產量,并據此作出“可以大大緩解我國石油供應緊張局面”的判斷,實際上是一種“誤讀”。實際上,石油地質儲量與可以開采出來的量不是一個概念。這里有一個采收率的問題,即能開采的石油總量占儲量的百分比。
一般來講,目前國內或是國外的油田采收率平均不到30%,例如新近發現的南堡油田石油儲量為10億噸,通過采用種種新的開采技術,一次井網的采收率即可達到40%,比傳統開采技術提高10%。也就是說,這些地質儲量可以開采出4億噸原油。換句話說,即使將650多億噸石油儲存全部開采,按30%的采收率計算,可生產原油200億噸,即便如此,也僅夠國內消費60年。即使未來石油進口量提升數倍,對于我國巨大的能源需求而言,形勢仍然十分嚴峻。未來很長一個時期里,我國仍然需要在全球各個地區尋找石油資源。
因此,對于我國來說,即使石油儲量十分豐富,石油這種一次性能源都是用一點少一點,而且早晚會有枯竭的時候。對于地球幾十億年才形成的寶貴資源,無論豐富與否我們都必須倍加珍惜。何況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正處于實現工業化和推進現代化的歷史時期。隨著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大,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我們對石油、礦產等資源的需求還將持續增加。用發展的眼光長遠計算,即使儲量豐富,需求與供給的矛盾也會日益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對石油資源的過度消耗,不僅影響到子孫后代的生存與發展,對現代人的生活環境也產生了嚴重影響。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有責任不僅要考慮眼前,而且更要多為子孫著想。雖然有650多億噸的石油儲量,但我們也不能過度開采,為此我們應向兩個方面努力:一是下大力氣進行國內的油氣勘探和科學開發,深入進行老油區老油田的挖潛、增儲上產、提高采收率。第二個主攻方向是積極、全方位地進入國際油氣市場。從上游的勘探開發到下游的運儲煉化,從勞務技術服務到國際現貨、期貨、乃至石油金融的運作,通過全面介入使我國取得與石油消費大國相應的發言權,使我國的跨國石油公司有實力從國際市場上得到足夠的石油供應。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