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對外首次發布能源領域白皮書——《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強調指出:中國能源發展堅持節約、清潔、安全發展,中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維護世界能源安全。
白皮書強調,“中國過去不曾、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對世界能源安全構成威脅。中國將繼續以本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促進世界能源的可持續發展,為維護世界能源安全作出積極貢獻”。中國能源的發展將給世界各國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將給國際市場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白皮書披露,2006年一次能源生產總量22.1億噸標準煤,列世界第二位;原油產量1.85億噸,列世界第六位;水電裝機容量達到1.3億千瓦,居世界第一;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9500萬平方米,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核電從無到有,發電裝機近685萬千瓦;年產沼氣約100億立方米,已擁有戶用沼氣池2200多萬口。
白皮書強調,中國能源節約效果顯著。1980-2006年,中國能源消費以年均5.6%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9.8%的增長。按2005年不變價格,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年均節能率為3.9%。特別是近年來,扭轉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上升的勢頭。在2006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實現2003年以來的首次下降;能源綜合效率為33%,比1980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
白皮書提出,目前,中國能源在加快發展過程中尚存一些突出問題,如資源約束比較明顯、能源效率偏低、能源結構不夠合理、環境壓力加大等,但中國不能重復發達國家所走的以消耗大量能源資源的傳統工業化老路。在上個世紀及之前的100年時間里,占世界人口15%的發達國家相繼完成了工業化,但其能源和礦產資源消費量占同期全球的60%和50%。
白皮書認為,在落實節能優先的政策措施中,一是把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和工業內部結構作為戰略重點,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經濟發展方式,構建節能型的產業體系;二是把實施節能工程作為帶動重點,推進替代石油、熱電聯產、余熱利用、建筑節能等十大重點節能工程;三是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基礎、企業為主體,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節能機制,充分發揮財政稅收等經濟政策對節能的推動作用。
立足國內解決能源問題。白皮書披露,中國將要重點建設五大能源工程。一是能源基地建設工程,即有序開發煤炭基地,加快建設油氣基地,積極開發水電基地、優化建設煤電基地、加快建設核電基地。二是能源儲運工程,即煤炭運輸通道和港口,油氣輸送管網,電網設施。三是石油替代工程。即加快發展煤基、生物質基液體燃料和煤化工技術。四是可再生能源產業化工程,對資源潛力大、技術基本成熟的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生物質成型燃料、太陽能利用等重點開發。五是新農村能源工程,在加快小型水電和農村電網建設同時,大力發展適宜村鎮、農戶使用的風電、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
強化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實施力度。白皮書強調,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必須提高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例。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總量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要達到15%;大力防治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必須發展潔凈煤技術,加快燃煤電廠脫硫設施建設;鼓勵生產和使用低污染的清潔燃料機動車、生產混合動力汽車,支持發展軌道交通和電動公交車,防治機動車尾氣污染;推進電力節能減排。實現“十一五”關停小火電5000萬千瓦。
白皮書提出,中國能源發展必須突破技術瓶頸,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制造水平,重點研發工業、交通運輸、建筑等領域的節能技術和設備,重點推進潔凈煤、先進核電、復雜地質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低品位油氣資源高效開發等技術,重點發展氫能及燃料電池、分布式供能系統、未來核電以及天然氣水合物等前沿技術,強化基礎科學研究。
穩步推進能源體制改革。白皮書強調,中國正在按照觀念創新、管理創新、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的要求,推進《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系列能源法律制度的建設,提高能源市場化程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鼓勵多種經濟成分進入能源領域,構建政企分開、公平競爭、開放有序、健康有序的電力市場體系,加快石油天然氣流通體制改革。
白皮書披露,中國政府在妥善處理不同利益群體關系、充分考慮社會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況下,逐步建立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關系和環境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全面實現煤炭價格市場化,逐步做到發電和售電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輸電和配電價格由政府監管,逐步完善石油、天然氣定價機制,及時反映國際市場價格變化和國內市場供求關系。
白皮書指出,中國政府鼓勵外商投資勘探開發非常規能源資源,進一步開放非油氣資源的探礦權、采礦權市場,允許外商在中國境內以獨資或與中方合作的方式進行風險勘探,對外商投資開采回收共伴生礦、利用尾礦以及西部地區開采礦產資源的可享受減免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優惠政策,進一步改善對外商投資勘查開采非油氣資源的管理和服務。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