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石油部長米爾卡澤米(Massoud Mirkazemi)4日起開始對中國的訪問行程,以期為資金短缺的伊朗能源行業籌資,包括尋求對其新建煉油廠的投資。中國國家能源局相關官員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該局并無更多細節可供披露。
伊朗是世界上第四大石油生產國,年產原油超過2億噸。但是,由于缺乏足夠的煉油能力,迫使伊朗不得不從國外進口以滿足本國大約40%需求的汽油。
早在上月,米爾卡澤米便通過媒體宣布,伊朗打算通過抑制國內汽油需求和增加煉油能力雙管齊下,來避免國內出現汽油短缺。
米爾卡澤米當時說,4年后,伊朗將徹底改變目前作為一個汽油凈進口國的狀況。不過,他的這一說法,卻被一些媒體認為不過是回應西方對伊朗進口汽油實施制裁的說辭而已。
7月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的制裁伊朗法案規定,任何為伊朗提供汽油或者幫助伊朗煉油和發展煉油能力的企業或個人都將受到制裁。歐盟緊隨其后,于7月26日通過了單邊制裁伊朗的決議,禁止向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氣領域投資。
來自美國和歐洲的嚴厲制裁,使得伊朗獲得海外投資及技術以增強煉油能力的難度不斷加大。美國彭博通訊社日前援引能源市場咨詢公司(EMC)的報告稱,制裁導致伊朗石油產品貿易公司停止供應,該國7月的汽油進口量已經減少了50%。
不過,來自歐美西方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雖被制裁阻斷,但伊朗最近與俄羅斯、土耳其等國的合作卻在加強。
7月14日,米爾卡澤米到訪俄羅斯,與俄方簽署了關于石油和天然氣領域合作的路線圖。根據路線圖,雙方將研究成立面向石油天然氣領域項目投資的合資銀行、研究在兩國石油交易所相互銷售原油的可能性,并有可能成立合資企業。
此外,上月底,伊朗國家天然氣公司又與土耳其ASB集團就共同投資建設伊朗至歐洲天然氣管道項目進行簽字,雙方將斥資9億歐元建設這條長度超過600公里的天然氣管線。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伊朗石油部長此次訪華意圖明顯,作為一個正被國際孤立的國家,伊朗需要中國這樣的“大朋友”在國際上幫忙。
伊朗坐擁全球石油儲量的十分之一,而中國的快速發展能源不可短缺。林伯強認為,雙方的這種互補性將促使彼此“互相幫助”,但中國是否能如愿從伊朗獲得石油,則還要看外部阻撓等諸多因素的變化,前景“十分微妙”。
8月3日,日本決定,批準對伊朗施加新制裁,包括將40家公司和個人列入黑名單,旨在凍結伊朗有關資產,并承諾在本月底之前繼續考慮還將采取哪些措施。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