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稱,趙會長叫停玉米制汽油的建議帶有行業印記。有網言更指趙會長是為石油流通行業說話。但是,在全世界糧食價格高漲的情勢下,此建議值得人們掂量。
來自俄羅斯信息云,俄羅斯總理普京近日罕有地發出了“禁糧出口令”。禁令出臺原因也是眾所周知。俄農業部預計,今年俄糧食產量較往年減少1/4。受災情影響,俄糧食價格近期漲幅超過30%,部分地區的面粉、面包等農副產品價格也隨之上漲。與此同時,由于飼料短缺,俄部分養殖場還提前宰殺牲畜,減少牲畜存欄數量。而俄羅斯與烏克蘭2009年共出口840萬噸飼料和大麥,占全球1690萬噸大麥出口量的近一半。一旦俄羅斯大麥出口卡住了,那么,國際大麥行情更趨緊張。今年上半年,我國首次從玉米凈出口國變為玉米凈進口國。據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玉米行業分析師張劍波介紹,上半年我國凈進口玉米7800萬噸,造成這一狀況的根本原因是國內玉米價格相對海外來說偏高,7月份,我國東北地區玉米平均出庫價格為1845元/噸,同比上漲15.7%。多年來,國內外媒體經常爭論不休的糧食安全問題似乎成為現實。因此,重新審視“玉米制汽油”,恐怕是糧食安全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玉米制汽油”由來已久。玉米制汽油之所以在國內流行,除了東北經常發出玉米過剩國家為其找出路之外,另一個動力是國內汽車行業在迅猛發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提供數據顯示,2010年1—6月,汽車產銷分別達892.75萬輛和901.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8.84%和47.67%,預計乘用車、商用車今年或超1700輛,汽車產銷大幅增長得益于國家出臺的產業政策。擴大內需國家出臺了十大調整和振興規劃,汽車也成為重點行業之一,汽車下鄉補助政策又刺激了公眾的購車欲望。而人們知道,汽車銷售大幅增長,必然導致耗油大增,油價上升,能源消費大幅增長的隱憂也不言而喻。
誠然,汽車行業發展無疑給中國帶來就業和稅收效益,但事實上也加大了能耗率上升。時下,即使中國不是美媒所言“全球能耗最大國”,也恐怕也是能耗老二、老三了,這是能耗方面的隱憂。但堅持“玉米制汽油”,以糧食補充能耗恐怕還會伴生糧食安全隱憂。據石油委調查,在國家巨額補貼誘惑下,黑龍江等地部分酒精廠目前又開始使用玉米生產車用乙醇汽油并大量搶購玉米。與此相隨,由于養殖業沒有國家補貼政策,國家無法承受高漲的飼料價格,這就會造成了市場的農副產品價格上揚和供應短缺。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有關部委2004年曾聯合出臺政策,在黑龍江省等省區推廣玉米加工車用乙醇汽油的試點項目,每生產1噸車用乙醇可得到1880元的國家補貼,并減免一切稅收。可見,“玉米制汽油”源于國家補貼政策。反之,解決“玉米制汽油”問題,調整補貼政策就會立桿見影。
耕地越來越少的中國,糧食安全事實上已成為國策。2008年我國人口增加到了13.28億人﹐耕地卻減少了11億多畝﹐人均只剩不足1.4畝﹐不到1950年的三分之一。因此,面對一方面糧食安全成隱憂,另一方面“玉米制汽油”仍在推行那樣的矛盾狀況,應當機立斷叫停“玉米制汽油”,改用新的稻草、桔桿、蔗渣等作原料制作汽油或適當調整產業政策。
因此,石油委提出了停止玉米制汽油在言在理需要權衡一番。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