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中石油頂著炎炎夏日,攜119個涉及國內勘探開發、煉油化工、成品油銷售等項目向江南巨富們招商,以期吸引不低于2000億元的民間資本。其時,數百名浙江民營企業喝彩連連,甚至連娃哈哈這樣的食品企業巨頭也似乎有興趣分一杯羹。
半個月過去了,直至8月下旬,接下中石油繡球的如意郎君還不曾在浙江出現。
在溫州做汽車配件生意的何老板告訴《財經國家周刊》,他其實私下還長期做著兩個和石油批發有關的買賣:一是從某大型石油公司(中石油)私下導出少量成品油低價轉售給地方上的加油站,二是拿賺來的錢和生意伙伴去投資海外的小油井。
“油緊張的時候,地方國有加油站由于集團內部地區配額不夠,也會從我這里進油。這些年散油我賣得少了,怕出事,投資國外油井相對風險還小點。我今年還準備投幾百萬,和朋友一起湊足1000萬去哈薩克斯坦買一個。”何老板對記者表示,往年溫州商人在青海、新疆等地購買小油井曾被政府嚴厲限制過,不過像俄羅斯等國家的小油井還是能夠被外資收購的。
“有些小油井被開采的差不多了,日產量就十來桶,所以當地政府也肯賣采購權。”何老板說。像他這樣的小規模經營者其實為數不少,他們游走在政策邊緣,對“新36條”的出臺有著殷切的盼望。
“如果真能夠參股中石油,或者獲得國內小油井的開采權,多少錢我都肯干,就是怕投了錢政策一變(油井)又給收走了;畢竟現在政策到底怎樣,自己還把不準。”何老板早年也在新疆投錢買過油井開采權,每年在上交了計劃內的石油產量后才能將多余的散油拿出來賣,結果沒兩年時間,開采權又被地方國有石油公司收走了。
根據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相關統計數據,我國的民營石油批發企業已從1998年的3340家下降至663家,其中經營情況較好的實際上只有一二百家,民營加油站也從5.63萬家減少到4.5萬家,民營油企每年上繳給國家的利稅由原來的1000多億元下滑至400多億元。
“我們現在只賣成品油,不考慮參與石油開發的環節,也暫時不打算參股國有石油公司。”民營石油企業中球冠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文達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他認為,在目前石油勘探、開采方面都受到政策嚴格控制的情況下,民營資本對進入石油行業的高門檻有些望洋興嘆。
對此,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的評價是,在諸如石油等壟斷行業,民營經濟還有一些看得見卻進不去的“玻璃門”,或進去了又不得不在非市場因素干擾下被迫退出的“彈簧門”,這使得民營資本面對壟斷行業時總是心存疑慮。
除了準入門檻高,油企對接常常不歡而散的個例,也令民營資本在投資國有石油公司方面心存疑慮。
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中石化與浙江恒逸集團2008年在杭州蕭山臨江工業園區投資的20萬噸己內酰胺項目,目前陷入膠著狀態。
恒逸集團的相關資料顯示,中石化原計劃與恒逸合作,在臨江工業園區實施基于先進制造工藝的基礎化工產品配套項目,以支撐己內酰胺項目、杭煉搬遷技改項目的有效運行。
據接近恒逸集團的一位地方官員透露,兩年來,中石化提供給恒逸石油半成品,并向其提供將半成品加工成己內酰胺的技術合作。
但雙方合作兩年后,中石化卻突然“變臉”,只同意向恒逸轉讓部分己內酰胺加工技術。一時間,恒逸集團項目陷入暫停狀態。
記者在項目工地看到,偌大的工地上工人很少,工程機械凌亂地停放在空場中,看不出項目運行的跡象。
面對記者的采訪要求,恒逸集團官方拒絕透露任何信息。
同時,浙江地區民營資本單體規模偏小也為其進入石油行業增添了困難。中國企業聯合會顧問艾豐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采訪時表示,要抓住“新36條”的機遇,分散的民營資本應當“抱團”集聚起來變成較大的資本,從而獲得一席之地。
記者在走訪杭州、溫州、寧波等地數間民營企業后得知,民營企業家們最關心的是“新36條”政策如何落地。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南存輝對記者表示,“新36條”僅是方向性的指導政策,操作層面上的相關政策還需要政府各職能部門進一步細化,當務之急是盡快出臺可操作性強的實施細則。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