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全國柴油批發均價出現了近期以來的首次下跌,不過跌幅甚微,每噸只跌了4元。各地柴油供應仍呈現批零嚴重倒掛、形勢趨緊的格局。
一段時間以來,柴油緊缺并沒有因為各方的緊急應對而放慢步伐,反而以愈演愈烈的態勢蔓延至多個領域,部分企業停工停產、快遞公司變“蝸牛”、公交車久等不來、菜價因為運輸難而更加高漲,甚至連殯葬業也受到牽連……公眾質疑:愈演愈烈的柴油荒是真正的供需逆轉,還是存在幕后推手?
亂象:
“黑市油”炒到噸價一萬二
進入11月,一些地方的柴油“黑市價”較之10月份“更上層樓”。在本周成都市場上,社會單位報出的柴油“黑市價”竟高達每噸12000元,較國家規定的限價高出近5000元。此前,當地柴油最高“黑市價”也不過每噸8000元。
“這是因為西南缺少煉廠,資源調運麻煩,而當地主營單位的柴油一點都不對外出貨,社會上一些流通資源就開始遭遇惡炒。”中國化工網分析師趙京敏說。
據統計,在中國南方,目前已有2000多家民營加油站因柴油斷貨而停業,廣東、江蘇、浙江等省數量均高達幾百家。對此,中石油、中石化緊急出臺措施,加大柴油供應。11月份以來,中石油原油日加工量達到40萬噸歷史最高水平,日均生產柴油達到16.8萬噸,預計全月較10月份增加30萬噸柴油供應量。
然而,這些措施并沒能遏制住柴油荒蔓延。多家民營快遞公司因柴油緊缺上調快遞價格,每件快遞漲幅在1-2元以上。大牌企業康師傅前不久也發生了由柴油荒導致的停工事件。在重慶,由于殯儀館缺油,一些家屬開始自尋柴油火化遺體。
在暴利的驅使下,山東大量原本銷聲匿跡的地下煉油作坊也開始死灰復燃,一些作坊用廢舊輪胎煉柴油,形成一條從生產、加工、流通直至社會加油站的非法利益鏈。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由于柴油資源變得“洛陽紙貴”,社會上偷盜柴油的現象也開始屢屢浮出。南京一位卡車司機為避免油箱里的柴油被偷盜,每天在下班后都會花一個多小時將所有柴油抽出運回家,以備萬全……
這場始料未及的柴油荒將持續多久?據國際能源署分析,近期中國發生的柴油供應緊張態勢可能將至少持續到明年2月份。
困惑:
市場總體供大于求
柴油荒還在蔓延,與此同時,人們的困惑也在遞增。
困惑之一是今年的成品油供需形勢。來自發改委等權威部門的統計向我們顯示了另外一番圖景:繼2009年成品油供過于求之后,2010年上半年我國成品油表觀消費量為10963萬噸,而成品油產量已達1.22億噸。據國家能源局等相關部門預計,2010年由于全國將新增煉油能力2000萬噸以上,成品油市場,包括柴油市場總體仍將供大于求。明明是總體產能過剩,為何突然間變身“到處難求”?人們不禁要問柴油究竟到哪里去了?
困惑之二是海外資源遭遇進口梗阻。海外有大量柴油資源,我們卻對成品油進口設置了極高的門檻——除了兩大石油集團外,很少有其他企業能有進口資格,這使得海外資源無法有效補充國內市場。
“為應對‘油荒’,兩大集團均提高了煉廠產量,但生產周期的存在卻限制了這批增量快速進入市場。如果能用進口海外資源的話,不過一到兩周就可以緩解國內資源偏緊的局面。”東方油氣網首席經濟學家鐘健說。以成本來看,當前的進口時機也非常有利。“以近日新加坡柴油離岸價計,進口完稅價不過7200元,比國內規定零售均價7450元低250余元;比當前實際批發均價8100元更是低了900元。”
但問題在于,當前的汽柴油進口采用的是許可證制度,對兩大集團而言,由于傾向于通過自己的煉廠提供資源,不到迫不得已不會積極進口。
思考:
“柴油荒”背后的體制錯位
對于本輪“油荒”的肇因,輿論多歸結為國際油價高漲與國內拉閘限電等多重背景。
飽受公眾質疑的問題在于,不斷提高的庫存能力為何沒能起到緩解供給缺口的作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鄧郁松認為,目前,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的“逆向調節作用”導致了柴油荒突然爆發的“怪相”。9月份,國際油價持續下降。在調價預期下,國內流通環節紛紛減少庫存。10月份以來,國際油價持續回升,國內柴油庫存又不斷增加。滯后的定價機制沒能合理調配柴油庫存量。
壟斷和囤積因素也是造成柴油荒的深層次原因。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柴油產量增長12.4%,增速同比加快10個百分點。這已是較高的產量增速。由于柴油比汽油更容易儲存,幾乎每一次臨近成品油價格調整窗口打開前,都會有人囤積柴油以獲利。 此外,目前,我國成品油零售價由政府定,批發價實際上卻是壟斷企業說了算。當兩者不一致時,就會出現“批零倒掛”,導致庫存有油但市場無油的奇怪現象。
河北省工商聯石油業商會會長齊放認為,這輪“柴油荒”的根本原因是石油管理體制的缺陷。由于市場主體單一,石油資源在市場上得不到合理有效配置,而石油公司以計劃經濟模式維持市場運行,從原油進廠到成品油配送銷售都按照計劃在系統內運營,生產與市場脫節,而計劃往往跟不上市場變化。“再加上國有油企和民營油企不相稱的行業地位,這些才是‘柴油荒’的根本原因。”齊放說。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