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下調后,浙江、內蒙古、福建、四川等地民營批發企業反映,缺油情況并未緩解,且批發價格更高,部分地區成品油流通已出現“斷油”現象。據報道,近期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公司都對柴油實施了控量銷售的措施。
在消費者的千呼萬喚中,油價剛剛回調一點,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公司就對柴油實施控量銷售措施,導致民營成品油批發、零售企業遭遇少油、缺油和無油局面,成品油價尤其是柴油價格批零倒掛。民營油企賣油賠錢,這不是逼民營油企關門歇業嗎?值得追問的是,油價剛剛下調,成品油流通領域就出現“斷油”現象,到底是油品供應不足,還是石油巨頭們發泄對油價下調的不滿,導演油荒故事,逼宮漲價呢?這不由得令人浮想聯翩。
據福清市魁星石油氣有限公司董事長介紹,“中石化福建銷售公司不僅把緊了銷售大門,還直接插入用油企業,做起了自營。”從市場的角度講,成品油零售渠道利潤較大,批發獲利較小,遇到成品油供應緊張的局面,石油巨頭將成品油配置給自己的加油站,或者直接插入用油企業自營,自然比批發給競爭對手強。石油巨頭人為制造油荒局面,提供成品油批發價,導致油價批零倒掛,逼著民營油企知難而退,動機并不難理解。
某民營加油站老板曾一針見血指出:“油荒頻發的根本原因在于石油行業的壟斷體制,幾大石油巨頭把持了零售市場之前的各個環節,但企業的逐利本性又導致他們偏重效益而忽視了市場供應的穩定。要改革,就要動大手術。”雖然筆者寧愿相信這是一家之言,但是民營油企鬧油荒的事實擺在那里,我又不得不對民營油企的處境表示同情。
中石化南通分公司認為,“近期柴油緊張的原因,一是柴油消費進入旺季,需求量加大,二是煉油廠因檢修停產,市場投放量減少,三是為預防國際油價下滑,成品油庫存減少,四是此輪柴油零售價下降后,出現批零倒掛的情況,市場流動資源減少。”成品油消費進入旺季,成品油資源不充足,石油巨頭防范國際油價下滑,或許是實情。但是煉油廠“適時”檢修停產,然后把漲價的責任推給“油荒”。石油巨頭的用心與做派讓人無法釋懷。
客觀地講,兩大石油巨頭并沒有把民營油企完全“卡死”。有報道說,國家每年500萬噸成品油專門供應民營油企的政策已經實施。但是相對于龐大的油品需求與不斷增加的汽車、不斷發展的經濟來說,500萬噸成品油無異于杯水車薪,根本解不了民營加油站的“渴”。何況,成品油批零倒掛,民營油企情何以堪?
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民營成品油企業經營有關問題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兩大石油集團合理向民營成品油企業供油,而價格則由雙方在按國家規定確定的實際零售價格基礎上倒扣5.5%至7.0%之間協商確定。”你家近水樓臺先得月,有油可售,批發企業甚至自己做零售;憑什么民營加油站該批零倒掛、高價進油?這不是壟斷是什么?因此,我贊成報道的建議:下調國內成品油零售最高限價,也要出臺相關措施加大國內成品油資源的供應量。我還補充一項建議:國家發改委下調成品油零售價時,要明確下調成品油批發價。如果成品油價出現批零倒掛,要啟動問責程序,讓石油巨頭不敢鉆空子、玩把戲。
油價下調就鬧油荒,民營油企舉步維艱,石油巨頭們再次向公眾昭示了壟斷行業的話語霸權,對此,有關部門要出面協調、干預,為民營油企保駕護航,緩解油荒局面,避免石油巨頭逼宮漲價。更重要的是,國務院發布的“新36條”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石油、電信、航空、核電、鐵路等壟斷行業,不該是一句空話。有關部門應該思考激活石油市場競爭,采取措施保護合法競爭、打破行業壟斷,讓民營企業與消費者爭取到話語權。石油行業如此,其他行業也是這樣。相關部門要拿出實際行動為民間投資保駕護航,幫助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增加消費者選擇權。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