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不斷有輿論稱歐佩克組織“名存實亡”,但7月16日,歐佩克公布的統計年報顯示,去年各成員國的石油出口收入同比大增40%,而這些產油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總計則攀升18%。
這也意味著,時至今日,世界經濟的發展與歐佩克發展狀況休戚相關。歐佩克政策的變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仍然較大,甚至是越來越大。為此,中國應審時度勢,靈活應對。
首先,建立國家與企業、社會的梯次戰略原油儲備。隨著經濟發展,我國對進口石油依賴越來越強,石油安全問題日漸突出,需要加快我國石油戰略儲備。由此,可建立官民一體的石油戰略儲備制度和完善的石油經營管理體制,集中企業和社會力量,形成國家、企業和社會階梯式的戰略原油儲備制度。
其次,在國內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貨市場。中國加入WTO后,企業成為市場主體,政府不再干預。建立一個正規的、統一的石油交易所,有利于吸引國際石油資源和國際資金;有利于明碼標價,實行公開、公平、公正交易,抑制走私和投機買賣;有利于與國際石油市場接軌;有利于中國石油市場向規范化方向發展。
再次,努力降低原油成本。這是石油企業永恒的主題,只有這樣才能使石油效益最大化,使企業具有市場競爭力。降低原油成本,一要打破傳統以產量為中心的觀念,一切從經濟效益出發,以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組織生產經營。二要重視科學成果的推廣應用,積極采用先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要加強企業內部經營管理。
其四,加大石油勘探開發投入力度,加快尋找新的后備資源。這是立足國內供求形勢的必然,是保障國家石油供應安全的需要。石油石化企業應加大勘探開發力度,特別是新區、新領域的風險勘探投入,力爭有更大的發現和突破,確保國內油氣可采儲量的持續增加和油氣生產的穩定發展。在有經濟效益的前提下,挖掘增產潛力,增加國內原油供應,強化國內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提高儲采比;適當恢復在低價位不適宜動用的邊際油田、小油田和高成本油田的開發和生產等。
最后,加快國際化進程,大力拓展海外石油業務。在搞好區位優化選擇,追求探明儲量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繼續積極拓展海外油氣勘探業務,以增加份額油產量,彌補國內原油缺口。中國將以中東-北非、中亞-俄羅斯以及南美洲三大戰略區為重點,進一步加大勘探開發的投資力度,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有計劃有重點地開辟一批新領域、新項目,有效分散投資風險,不斷滾動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
此外,中國應積極參與能源安全的國際合作,實現能源供應多元化。加快石油戰略儲備建設,健全能源安全預警應急機制。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中國政府應堅持能源生產、消費和環境保護并重的方針,把清潔能源技術的開發應用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采取多種有效措施,降低能源開發利用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減輕能源消費增長對環境保護帶來的巨大壓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中國政府還應采取擴大核電供應的戰略,加快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通過法律政策措施和市場手段,鼓勵節能,合理用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時,改革和完善能源管理體制,應對制度性危機。
7月16日,歐佩克組織(OPEC)在維也納總部發布《歐佩克年度統計報告2012》。報告從不同層面陳述了歐佩克成員國和世界石油工業在2011年度的表現,包括石油天然氣進出口形勢、上下游產業發展格局以及全球的勘探開發活動。報告的要點如下:
2011年,世界原油生產總量增長了0.9%。其中,加拿大、美國和中東的原油產量攀升,西歐和非洲國家的原油產量下降。而歐佩克組織成員國在2011年的石油產量持續穩步上升3%。
2011年,世界原油消費總量也增長了0.9%。這部分的增長主要來自于新興市場國家,尤其是中國。同時,拉美和中東地區的消費量對增長量貢獻也不少。而歐佩克組織成員國在2011年石油消費量持續穩步上升2%。
2011年歐佩克組織成員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總量僅比2010年略有增長,數量為12億桶,占世界已探明儲量的81%。
歐佩克組織成員國在世界天然氣市場中也處于重要地位,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約為95萬億標準立方米,比2010年增長了0.8%,占世界總量的48.4%。
2011年,歐佩克組織成員國原油出口總量的54%運往亞太地區,21.1%運往北美和歐洲國家。汽油出口總量的49.8%銷往亞太地區,銷往北美和拉美地區的汽油分別約占總量的13.6%和11.8%。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