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這句話如今用在被稱為“OK林”的“石油教父”林恩強身上也是恰如其分。
興隆集團陷財務危機
這段時間,興隆集團的債務危機,讓林恩強這位半退休的前新加坡億萬富翁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事情還要從4月17日說起,新加坡最大原油貿易商興隆集團旗下Hin LeongTrading公司根據《新加坡公司法》第211(B)條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
這一操作,讓興隆集團的財務危機浮出水面,林恩強數十年筑造的石油大廈將面臨傾覆。
路透社援引一份日期為4月17日的法庭文件報道稱,興隆集團表示,它沒有申報“這些年來約8億美元的期貨損失”。據了解,興隆集團欠了23家銀行的錢,金額高達38.5億美元。其中,最大的債權人匯豐銀行為6億美元,荷蘭銀行為3億美元。而這些債務也將延期6個月償還。
甚至,興隆集團這幾年一直沒有盈利。林恩強的兒子林志明表示,不知道集團多年來虧損及缺口的原因。言辭中,林志明將責任推給了老爹。當前,公司出售了數百萬桶煉油產品的抵押品。也就是說,興隆集團已經將本屬于銀行貸款的抵押品賣掉了,這也就導致其與銀行之間的缺口將更大。
此前在4月14日,興隆集團及其顧問與匯豐、渣打、德銀等10家銀行舉行了網上會議,就當前的債務問題進行商榷。然而,有報道稱,部分銀行因擔心興隆集團的債務償還能力,拒絕向興隆發出信用證。這對于興隆集團而言,也是不太有利的。
到今天,興隆集團的財務調查還在進行中,后續如何尚未分明。但當前隨著全球疫情的蔓延,國際油價暴跌,石油需求量減少,面對“黑金”產業當前的疾風驟雨,興隆集團不知能否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林恩強的石油發家路
截至2019年10月底,興隆集團的凈資產高達45.6億美元,凈利潤為7820萬美元。但時間還沒過幾個月,在今年4月初,興隆集團的負債就高達40.5億美元,資產也縮減至7.14億美元。至今,債務還高達30多億美元,而興隆集團的賬上卻只有5000萬美元現金。
根據4月17日的法庭文件,興隆集團的資產負債表上到4月上旬就已經沒有任何股權。用一個字形容興隆集團當前的狀況,那就是:慘!
但這也不能抹滅興隆集團創始人林恩強的傳奇一生。
林恩強祖籍福建莆田,在新加坡石油交易市場叱咤了近半個世紀,在新加坡乃至國際石油行業都是有響當當的影響力。
石油江湖上有這么一個傳說:在新加坡買賣燃料油,只要林恩強不說“OK”,那這攤生意就沒戲,因此獲得了“OK林”的稱號。毫不夸張地說,在林恩強當霸主的那個年代,只要他吼一吼,東南亞石油界就要抖三抖。
林恩強的發家史,其實也頗為艱苦。為了生存,林恩強在成立興隆集團之前,做了兩年的“油耗子”,也在這個圈子打出了一點名堂。隨后在1963年,20歲的林恩強創立了自己的興隆公司。
1968年,林恩強收購了一艘載重100噸的油輪——海獅號。進入上世紀90年代,林恩強又大手筆收購5艘超級郵輪,并訂制19艘特殊郵輪。1998年,興隆集團通過“EllenMasek”號中東油輪購入46萬噸柴油,此舉也奠定了其在新加坡柴油貿易市場上的絕對地位。
除了石油產品貿易,興隆集團還涉及船舶燃料供應、石油倉儲物流、潤滑油和潤滑脂等領域。
福建民營石油幫的“傳幫帶”
《能源》雜志2010年曾發布一篇名為《揭密福建石油幫》的文章中寫道:在中國高達三千多億元的民間石油貿易中,福建幫把持的份額占了半壁江山。2010年全國9萬多加油站中,民營的有5萬多,75%都是福建人投資修建。仙游和福清人把修建加油站當成產業發展,全國大部分民營加油站都出自他們之手。
據了解,在福建石油幫中,莆田人經營的民營加油站又占了80%,達4萬座,年產值達4萬多億元。而這之中,又深深地烙印著林恩強的痕跡。
說起來,福建石油幫也是頗為傳奇的群體,他們大多有著福建籍貫、出身貧寒、文化程度不高等草根氣息。在上世紀70年代左右,他們便投身石油產業,卻一直沒能把生意做大。直到上世紀90年代,他們中的一些人漸成氣候,慢慢跟上林恩強的腳步,涌現了一些億萬富豪。
林恩強,在福建石油幫中,有著“教父”的地位,這也是緣于他對同鄉后輩的提攜。上世紀90年代走出來的福建石油巨子,諸如美福石油董事長吳再進、海澳石油創立者鄭金泉、泰山石化董事長蔡天真等,或多或少都有著他的庇護。
甚至,因為格外照顧福建老鄉,林恩強的貨源在原油緊缺時期只供給同鄉,他這一行為,也讓很多非福建籍石油商人大為頭疼。但不管怎么樣,在他的幫扶下,福建石油幫逐漸壯大。
“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當年在林恩強的幫助下成長起來的優等生,有不少也黯然收場。比如1996年,只身南下新加坡的蔡天真,2005年成為福布斯中國能源富豪榜首位,7年后就因債務纏身不得不離場。
江湖的變幻風云莫測,林恩強日漸遲暮,“90年代”走出的石油巨頭也走向幕后,但依舊有新人接替出場,福建石油幫雖已洗牌,但依舊抱團依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