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臨近2017年年末,國際油氣市場仍是全球政治、經濟、民生關注的焦點。中國石油報特為讀者呈現一年來國際油氣市場的特征簡析及中國石油今年的國際合作大事件,歡迎讀者交流、指導。
![]() |
歷經2014年以來的油價寒冬,恢復油氣市場穩定態勢成為近兩年國際油氣行業各方的共識。今年,在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歷史性減產合作推動下,國際油氣市場繼續以“再平衡”為主基調,呈現出四大特征。
國際油價窄幅震蕩上行
今年國際油價從上半年的震蕩下行,到下半年總體上漲,在45至65美元范圍內實現“V”形反轉。布倫特原油期貨均價約為55美元/桶,WTI原油期貨均價約為51美元/桶,較2016年均值分別上漲了約20%和15%。油價上行趨勢已保持了20個月,可認為國際油氣市場進入了穩定發展階段。
歐佩克成員國與非歐佩克24個產油國,去年年底實現8年來首次180萬桶/日減產協議并延長至2018年年底。今年下半年歐佩克減產執行率達到90%以上,非歐佩克產油國也達到70%,成為帶動油價上行主因。此外,上半年美聯儲加息,下半年的中東地緣政治事件,都造成了油價小幅波動。
歐佩克秘書長穆罕默德·薩努西·巴爾金多認為,石油市場的重新平衡正在實現過程中,石油市場的可持續穩定性是吸引未來投資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錢興坤則指出,油價越高,石油被替代的速度可能越快。對歐佩克來說,限產保價也不要把油價保得太高。
三足鼎立供應格局形成
美國非常規油氣革命打破了原來國際油氣市場供應緊縮格局,帶來市場劇變。這一再平衡過程實際上是新舊供應主體之間相互制約實現平衡的過程。
目前,世界石油市場呈現沙特阿拉伯、俄羅斯、美國三足鼎立的供應格局。今年8月數據顯示,沙特阿拉伯日產量為995萬桶,俄羅斯日產量1034萬桶,美國日產量達到934萬桶。
歐佩克國家和非歐佩克國家通過減產目前已消除了近2/3的全球石油過剩。但油價并沒有實現大幅上漲,減產效果被美國油氣增產所稀釋。隨著油價上漲,美國原油產量提升到今年12月的978萬桶/日,相比2016年年中大幅增長15%。
經過兩年多的平衡,世界市場對美國的巨大產量也逐步適應。三大主要油氣供應國(集團)通過減產和增產綜合作用實現了供給側的新平衡。有專家認為,美國也不太可能無限增產,未來一年美國原油產量增長上限在100萬桶/日左右,全球供應充裕的局面無法出現根本性改觀。
市場基本面作用顯著
與過去不同的是,本輪油價上漲很大程度上受到供求基本面改善的有力支撐。在產油國各方的綜合博弈下供給收緊,對今年全球石油市場基本面改善和油價回升構成重要支撐。需求側受全球經濟復蘇影響,帶來石油市場需求的增長,全球原油庫存下行。
賣方競爭的激烈帶來供應富余,買方議價能力得到提升,油價低位徘徊給原油消費國帶來良機,供需寬松也降低了市場對供應中斷的擔憂。
今年雖發生了多個重大地緣政治危機,但油價并未出現大幅波動,金融市場也缺乏做多做空機遇。泛海研究院能源高級研究員李君臣指出,市場競爭的激烈讓石油的商品屬性回歸,政治、金融因素影響力下降,全球石油市場呈現由賣方向買方轉變。
美國主導地位增強
本輪低油價以來,國際油氣市場調節機制從以前歐佩克國家單向機動調節,到近兩年的歐佩克國家與美國雙重調節機制,使得美國在國際油氣市場的主導地位得以鞏固。
這背后是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下降和產量市場化自發調節。美國非常規油氣商在低油價時期通過重復壓裂和地質大數據等技術創新,桶油成本從去年的60多美元降到35美元左右。同時,美國油氣商今年以來也從注重規模向注重效益轉變,但其產量增減完全是市場行為,因此發揮效用也相對緩慢。
龐大的產量和消費量,使得美國對中東、北非傳統油氣依賴降低,加之特朗普政府能源開放政策及所掌握的原油定價權和美元金融力量,讓美國在國際油氣市場主導地位得以增強,“能源獨立”政策初步實現。國際能源署估計,到2025年美國將在全球石油供應增幅中占到80%。
全球經濟維持增長需要穩定的油氣供應,但未來供需能否實現再平衡將受到減產效果、新能源、美國非常規油氣發展、地緣政治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都會給國際油價帶來新的不確定性。展望2018年,歐佩克認為油市將在2018年年底得到平衡,而國際能源署則認為油市一直供應過剩,2018年仍將持續。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