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石油集團董事長王宜林在CEO全體大會發表演講。 本報記者 常正樂 攝 |
![]() |
中國石油集團董事長王宜林與沙特阿美總裁納瑟爾共同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
中國石油網消息 (記者張舒雅 周問雪)3月26日上午,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內,第十一屆國際石油技術大會名譽主席、中國石油集團董事長王宜林與沙特阿美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納瑟爾共同按下啟動鍵,三色絲綢匯聚成大會會標投射到背景屏幕上,猶如含苞待放的花朵,又如緩緩燃燒的火焰。第十一屆國際石油技術大會(IPTC)正式開幕。
中國石油集團總經理張偉、中國石油集團副總經理侯啟軍出席會議。
開幕式上,王宜林作為本屆大會名譽主席,在致辭中對與會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并代表主辦方中國石油集團對大會的隆重開幕表示祝賀。
王宜林指出,近年來世界油氣行業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特別是經歷了又一輪國際油價跌宕起伏、全球油氣投資嚴重受挫、地緣政治格局深度調整之后,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步伐加快、天然氣進入發展黃金期、非常規和深水深層油氣資源開發對技術和裝備的要求越來越高,世界石油工業進入到“脫胎換骨”的轉折關口,正面臨著技術主導未來的艱難抉擇,迫切需要業界各方加強合作、攜手共進。本屆大會把主題確定為“合作與創新:通往可持續能源未來的絲綢之路”,至少包括兩個含義:一是必須依靠技術創新實現未來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二是需要搭建像中國歷史上絲綢之路那樣的合作共贏發展平臺。
納瑟爾在致辭中表示,要重新定義油氣行業在21世紀扮演的角色。要讓利益相關方理解,各種類型的能源在未來仍將被廣泛需要和使用。同時,油氣行業必須成為創新先鋒,領先于其他行業,改變溝通方式,將業務與生活連接起來,不管在生產端還是利用端都要降低碳足跡,增強對千禧一代的吸引力,并向社會證明油氣行業在解決氣候變化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在當天舉辦的CEO全體大會上,王宜林就備受關注的能源變革和轉型問題發表了看法。他指出,首先,在未來20至30年里,中國的能源消費需求依然旺盛,石油和天然氣的主體能源地位不會變,特別是天然氣將進入發展黃金期。2030年前后,石油消費需求預計達到峰值,約為7 億噸/年,而天然氣消費需求增長勢頭可能會延續到2050年前后,最大消費量有望達到6000億至7000億立方米。其次,世界石油工業的歷史就是一部技術創新史,今天我們正走在能源轉型發展的十字路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技術創新的力量。資源有限、技術無限,中國迫切需要在老油田挖潛和提高采收率、非常規油氣規模化開發、深水和超深水等領域,集中攻克一批具有戰略性、革命性意義的瓶頸技術。第三,實現世界油氣工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進一步擴大開放與合作,跨界合作、協同創新將引領未來新趨勢。第四,油氣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先行產業,要進一步加強“一帶一路”國際油氣合作,共同建設“能源絲綢之路”。
王宜林在回答如何處理能源需求增長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關系時表示,作為石油公司,有責任在緩解氣候變化方面有所作為。就當前而言,化石能源清潔化利用是緩解氣候變化最現實的路徑。但著眼于長遠,我們應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供應更多的低碳能源,包括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等;在能源生產與運營過程中提升能效,盡量減少碳排放;加強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技術的創新。
就天然氣的快速發展,王宜林強調,天然氣作為一種可靠、清潔、可承受的能源,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從中國的情況來看,天然氣加大利用正在改變著能源供應的格局。從世界格局變化來看,全球能源消費結構將進一步清潔化、低碳化;隨著天然氣產量的不斷提升,基礎設施的完善,供應側競爭將加劇,對全球天然氣貿易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中國石油正在積極做這方面的研究,用技術進步應對能源格局變化產生的影響。
張偉在當日舉辦的貴賓午餐會致辭中指出,面對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產業變革、能源轉型時,更加需要依靠開放與創新,更加需要進一步深化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共同應對能源行業的重大變革和挑戰,為油氣資源“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努力為世界提供更多優質清潔能源,為促進人類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會議期間,王宜林與澳德賽公司首席執行官柯德滿舉行會晤,雙方就推進深化合作交換意見。CEO全體大會結束后,王宜林和與會嘉賓為本屆石油技術展覽會剪彩,參觀展覽,并來到中國石油展臺,看望慰問了參展企業代表。
李鷺光、凌霄、李越強、張鳳山、周永強等出席上述活動。
■延伸閱讀
國際石油技術大會(IPTC)創建于2005年,是石油行業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大型綜合性國際會議之一。
2013年,中國石油與埃克森美孚聯合在北京成功舉辦了IPTC第六屆大會,會議層次、規模和參會國家數量等各項重要指標都將IPTC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在IPTC發起方之一的SPE邀請下,中國石油今年與沙特阿美聯合主辦本屆IPTC。
本屆大會會期為3月26日至28日。主要活動包括:大會開幕式暨頒獎典禮、CEO全體大會、VIP 午餐會、9 場專題分會、4 場專家分會、4 場項目分會、70 場技術分會、青年領袖論壇、教育周、閉幕式和石油技術展覽會等。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