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一直是阻礙動力電池產業鏈循環健康發展的一個薄弱環節,亟需終結以往簡單粗暴的回收利用狀態,建立一套完整規范化的行業標準體系,從而推動整個動力電池產業鏈健康有效的發展。
8月4日,動力電池三項新國標的發布,給整個動力電池行業帶來了一場大地震。
動力電池新標的信息內容為:
【標準名稱】《GB/T34013-2017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產品規格尺寸》、《GB/T34014-2017汽車動力蓄電池編碼規則》、《GB/T34015-2017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余能檢測》三項動力電池標準。
【起草單位】中汽研、中汽協、比亞迪、北汽、長安、一汽、寧德、天津力神、合肥高軒等
【發布單位】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發布時間】2017年8月4日
【實施時間】2018年2月1日
是的,工信部這次下了死命令,動力電池的不同使用階段,從設計到回收利用的全過程都要有據可依、有準可行。
其中,動力電池規格尺寸標準統一對于整個行業有何影響,我們在8月11號發布的《動力電池規格尺寸標準統一企業生存競爭加劇》一文中已經做過闡述,這里不再贅述。
動力電池三項新標的發布并不是橫空出世,而是早已有跡可循。因為新能源領域政策的制定首先需要征求意見稿,然后修訂發布及實施,最終才貫標強制實施。如此清晰的過程、如此強烈的信號,但是仍有不少企業后知后覺,臨近期限才倉促惡補調整。
幸而本次電池新標的正式實施時間還有半年,相信諸多企業已經接收到了明確的信號,誰能在新標準下掌握新一輪發展先機,就能占據更大的市場空間。
企業加碼布局電池回收
截至目前,不少企業涉足動力電池回收:除深圳格林美、贛鋒鋰業等成立專業動力電池回收公司外,包括比亞迪、沃特瑪、國軒高科、CATL、中航鋰電、比克等在內的動力電池企業,已均在動力電池回收領域展開了積極的市場布局。8月份,兩家企業通過收購及增資方式加碼布局動力電池回收業。
一是南都電源擬19.6億收購華鉑科技49%股權。
南都電源8月7日發布公告稱,擬通過向朱保義以非公開發行股份和支付現金相結合的方式購買其持有華鉑科技49%的股權,并向不超過5名(含5名)符合條件的特定對象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
鋰電大數據了解到,本次交易完成后,南都電源將直接持有華鉑科技100%股權。
資料顯示,華鉑科技是全球范圍內鉛回收龍頭企業之一,公司主營再生粗鉛、精鉛、合金鉛、電解鉛、氧化鉛加工等,盈利能力較強。
南都電源本身是通信電源行業的代表企業之一,產業布局涵蓋通信、動力、儲能、再生鉛四大產業,此次加碼動力電池回收業,有利于公司在鋰電池相關回收技術成熟后快速分享市場紅利。
二是廈門鎢業7800萬增資并控股贛州豪鵬。
8月10日,廈門鎢業發布消息,擬以貨幣出資的方式向贛州豪鵬增資7884.87萬元。增資后,公司持有贛州豪鵬47%股權,為其第一大股東。
廈門鎢業在8月11日發布了17年中報,上半年同比利潤大幅增長,實現合并營業收入61.81億元,同比增長76.62%,其中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53億元,同比增長562.12%;二季度單季歸屬公司凈利潤為3.2億元,環比增長約146%。
本次增資,廈門鎢業可謂是目光精準,搶占先機,瞄準了未來動力電池回收和梯次利用這一巨大的市場,通過增資贛州豪鵬之一專業從事二次電池再生資源回收及加工利用的新型環保高新技術企業,積極推動廈門鎢業與贛州豪鵬協同合作,形成“材料—電池—新能源整車制造—動力鋰電池回收”閉路循環合作生態鏈。
國內企業在電池回收領域的加碼布局,一方面是鋰電池回收巨大的市場誘惑,另一方面則是電池產業鏈企業所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
編碼規則便于電池回收利用
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突破100萬輛,領跑全球,然我們必須清楚地預見:未來3-5年,將迎來大量動力鋰電池退役的嚴峻事實。
相關機構統計顯示,2020年前后,我國動力電池累計報廢量將達到12萬-17萬噸。根據新能源車電池5-8年的報廢年限,到2020年將迎來動力電池回收的爆發期。
而業內也預計,從廢舊動力鋰電池中回收鈷、鎳、錳、鋰、鐵和鋁等金屬所創造的回收市場規模在2018年將超過53億元,2020年將超過100億元,2023年廢舊動力鋰電池市場將達250億元。
可見,動力電池回收市場隱藏著巨大的商機,但大量電池報廢、環境污染的隱憂同樣將大規模爆發,整個新能源行業必須走在爆發的前列。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