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馬丁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周武、山西煤化所/中科合成油工程有限公司溫曉東以及大連理工大學石川等課題組合作,針對甲醇和水液相制氫反應的特點,采用鉑—碳化鉬雙功能催化劑實現對水和甲醇的高效活化,在低溫下(150℃~190℃)獲得了極高的產氫效率。此催化體系有望作為下一代高效儲放氫新體系得到應用。該研究成果發表于3月23日的《自然》上。
氫燃料電池是最具潛力的新一代能量提供系統,它將化學能高效轉化為電能,被廣泛用于航空航天、汽車以及其他固定和移動能量提供體系中,但是氫氣化學性質活潑,氫氣的儲存就成為氫燃料電池應用的關鍵。
研究人員發現,將面心立方結構的碳化鉬負載的金屬鉑催化劑應用于甲醇和水液相反應,催化劑表現出超高的產氫活性,在150℃就能以較高的反應速率釋放氫氣,進一步提高溫度至190℃,放氫速率較傳統催化劑提升了近兩個數量級。僅以產氫活性估計,該催化劑已基本達到商用車載燃料電池組的需求。以目前甲醇市場價格計算,采用此路徑儲放氫氣,氫燃料電池汽車每百公里燃料價格僅需約13元,而加60~80升甲醇可供家用小轎車行駛600~1000公里。該研究工作構建了化學高效儲放氫新體系,為以甲醇為儲氫平臺分子經燃料電池轉化為電能的利用途徑提供了新思路。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