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悄然逼近。
根據工信部等部委規定,自2016年起,乘用車生產企業需為電池、電控、電機“三電”等核心關鍵部件提供至少8年或12萬公里的質保。換句話說,中國首批新能源車的大規模電池退役期正式到來。
在迪諾思總經理谷南昌看來,動力電池“退役潮”來臨,意味著搶占市場主動權的時機到來。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動力電池的退役不僅意味著龐大的回收壓力,也催生了一個千億級新賽道。
搶灘回收“藍海”
山西迪諾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呂梁市經開區新材料園區,是一家致力于動力電池回收及再生、新能源汽車換電、新興能源技術研發、儲能電站解決方案的企業。谷南昌認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飛速發展,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也將成為朝陽行業。“我們正努力搶占先機,取得市場主動權。”
數據顯示,中國現存動力電池回收相關企業17.2萬家,且近10年來企業注冊量呈持續增長態勢。山西也不例外,多個城市正加速布局退役電池處理產業鏈,謀求彎道超車,更多像迪諾思一樣的企業正在搶占風口。
在廠區內,一批批退役的動力電池整齊排列。技術工人們進行著電池包檢測、拆解、組裝等不同的工作。
谷南昌說,在呂梁建廠正是看中了其優良的營商環境,以及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領域的相對空白,希望打通當地動力電池產業“最后一公里”。
為什么是山西?
作為傳統能源大省,山西正面臨綠色轉型的雙重任務。回收退役電池,不僅是發展新能源的必要環節,也是在綠色產業中“再造資源”的現實路徑。
以太原為例,早在2016年,這座省會城市就成為全國首個出租車純電動化的城市。2024年,首批純電出租車動力電池到期退役,共約8000塊電池。迪諾思與其他公司合作,獲得太原市出租車退役動力電池回收約1.6億元訂單。
進一步放眼全國,新能源汽車在近十年實現銷量從萬輛級到千萬輛級的飛躍,動力電池不為人知的“中年危機”衍生出巨大市場。
而有人將退役動力電池比喻成“城市礦山”,形象地描述了其潛在的回收價值。
“當動力電池容量衰減至初始容量的80%左右時,已無法滿足電動汽車的嚴苛使用需求。”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對記者介紹,此時電動汽車的行駛里程可能會明顯減少,充電頻率也會增加。
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電池回收利用委員會產業研究部預測,2025年,中國動力電池退役量將達到82萬噸,自2028年起,退役量將超過400萬噸。隨著退役量的迅猛增長,廢舊電池回收利用行業的產值也隨之大幅提升,預計將超過2800億元。
“退而不休”:梯次利用是關鍵
如何將一塊退役動力電池價值最大化?檢測分級是重要步驟。
谷南昌對記者介紹,公司對退役動力電池的處理大致分為三個板塊,第一便是梯次利用,將實際容量下降到標稱容量80%以下的動力電池通過測試、分容等方式再次應用到其他領域。
“退役電池的剩余容量越高,應用場景就越廣泛。”谷南昌介紹,這一環節通過拆解、提取、重組等手段循環再造新電池,選擇合適的電芯重組為梯次產品,讓這些電池在低速三輪車、農業機械、路燈等能量密度沒那么高的應用場景再次發光發熱。
接下來是再生預處理和再生回收,即將實際容量下降到標稱容量40%以下的動力電池通過放電、粉碎、分選等流程提取正負極、銅、鋁等材料粉末;將再生預處理產生的正負極材料粉末通過濕法回收等方法進行資源化處理,回收有價值的再生資源。
盡管目前動力電池回收處理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這仍是一項難度頗高的工作。記者了解到,這一過程中包括檢測分級、拆解破碎、分離提純等諸多步驟,對企業的技術要求很高,稍有差池便可能影響回收效率與產品質量。
當前,動力電池回收行業也面臨現實挑戰。原材料價格波動,尤其是電池級碳酸鋰的再生料成本倒掛現象,讓不少下游廠商更傾向于使用新料,擠壓了回收環節的利潤空間。
為樹立標桿效應,引導產業發展,工信部從2018年到2024年已先后發布5批次共計156家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白名單”企業,合規的電池回收再利用企業得到一定扶持。
推動產業“綠色閉環”
在全球能源轉型背景下,動力電池回收已成為各國新能源產業鏈的關鍵一環。
以歐盟為例,2023年出臺的《電池與廢電池法》引發行業廣泛關注,其對投放歐盟市場的電池的有害物質、碳足跡、再生原材料、電化學性能和耐用性、可拆卸性和可替換性、電池廢棄物管理、標簽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從而實現降低電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而在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今年2月審議通過《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行動方案》,標志著中國將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并運用數字化技術加強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監測,實現生產、銷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
具體到地方,《山西省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實施方案》《山西省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實施方案》等相關政策的推出,不斷扣緊行業規范的各個環節,也讓市場也更加期待加強全過程監管的針對性政策法規。
隨著退役潮臨近,回收利用產業正迎來從“政策推動”到“市場驅動”的關鍵轉折點。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配合,標準體系的持續完善,以及核心技術的穩步突破,將在未來幾年決定這一新興行業的高度與厚度。如何構建一個可循環、可持續、可盈利的閉環體系,已成為擺在整個新能源行業面前的一道現實考題。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展示國家石油化工產業形象,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