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黃金水道揚起“氫帆”、科技園區屋頂鋪滿光伏板、蒸汽余熱跨市使用……當前,武漢正在進行城市能源轉型煥新,為高質量發展裝上“綠色引擎”。
■ “氫”風已起,氫能產業加速跑
8月2日清晨,司機劉師傅輕點智能加注鍵,5分鐘即完成氫能重卡燃料補給,儀表盤顯示續航里程500公里。
這種東風氫能重卡,正是橫跨武漢、仙桃等6市的“漢宜氫走廊”主力軍。今年3月投運以來,首期投放的30輛氫能重卡累計安全行駛160萬公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較柴油車降低92%,相當于在長江邊種下8.9萬棵樹。
氫能動脈正加速延伸。湖北交投重點推進“滬漢蓉”“京港澳”“漢襄十”3條主干氫走廊建設,武漢都市圈連接五大氫燃料電池示范城市群,武漢全力打造全國氫能流通核心樞紐。
“喝”氫“吐”水,動力強勁又不產生污染排放,氫燃料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發動機”。
7月30日,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拿下“氫燃料電池控制方法、裝置及設備”專利。這項專利技術可以保證氫離子與氧離子均勻混合,提高氫燃料電池的放電能效。
從2013年起步研發,東風汽車已實現20—400千瓦氫燃料電池電堆全覆蓋。
質子交換膜,類似手機和電腦上的CPU,是氫燃料電池核心部件。此前國內所需質子交換膜99%以上依賴進口,1平方米膜片重約20克,價格堪比同等重量的黃金。
如今,窘境已被突破。國內首條全自主可控的氫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生產線在漢投產。在武漢綠動氫能車間,企業自主研發的“中國芯”讓成本直降50%。
目前,武漢綠動氫能已建成7條氫能核心裝備產線,可實現年產30萬平方米質子膜、5000套燃料電池系統,支撐起華中地區產業鏈最完整、產能最大的氫燃料電池研發和生產基地。
長江黃金水道上,“氫”風已起。全國首艘氫燃料電池動力示范船“三峽氫舟1”號在三峽庫區巡查時,尾跡只見碧波不見黑煙;陽邏港內,氫能重卡與貨輪實現“水陸聯運”,裝卸效率提升30%。
武漢正加速向“中國氫都”“武漢氫谷”邁進。預計到2027年,武漢將形成“一核(武漢經開區)一都(青山區)兩翼(東湖高新區、臨空港開發區)”的氫能產業集聚格局,實現全產業鏈總產值600億元,推廣氫能源汽車2500輛,氫氣總產能達40萬噸/年,初步形成全國重要的氫能裝備中心和氫能樞紐城市。
■ 屋頂“種太陽”,光伏矩陣送綠電
8月2日,東湖高新區佛祖嶺供水加壓站,7600平方米的藍色光伏矩陣,像整齊列隊的藍色向日葵,吮吸著江城的陽光。武漢水務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項目事業部現場業主代表石磊介紹,這是武漢首次在供水加壓站“加蓋”光伏發電設備。
佛祖嶺、高新六路兩座供水加壓站的屋頂光伏矩陣,年發電量可達206萬千瓦時,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10噸,相當于種植5.5萬棵樹木的固碳效果。
這些屋頂光伏電站,正席卷武漢工業版圖。長江電氣園區里,光伏車棚白天蓄能、夜晚放電,儲能設備像“綠色充電寶”調節著能源脈搏;長江新區的裕大華紡織廠5.1兆瓦光伏項目投用,企業負責人笑稱:“光能轉化為機器動力,現在每匹布都帶著陽光的味道。”
嵐圖汽車工廠1.5萬塊光伏板組成的能量矩陣每年發電量2000萬千瓦時,相當于3萬戶家庭全年用電量。全廠清潔能源占比突破四成,省下的碳排放量需要52萬棵大樹吸上整整一年。
在最近的第20萬輛整車下線儀式上,工人們給新車系上了特別的“綠葉綬帶”。這些從屋頂收集的陽光是企業獻給未來的一張綠色請柬。
位于東西湖區的蒙牛高科乳制品武漢有限責任公司光伏綠色停車場實現了“棚頂發電、棚下停車充電”模式,全廠光伏年發電量300萬千瓦時。
東風猛士科技園區擁有2.05萬平方米光伏板,全年最大光伏發電量達570萬千瓦時,相當于年節約標準煤約1750噸,減少碳排放4670噸,在陽光充足的條件下可基本滿足工廠生產所需。
武漢經開區共有329家工業企業建設了分布式光伏項目,總裝機容量26.83萬千瓦。
“碳中和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武漢市生態環境專家感慨。數據顯示,武漢國家級綠色工廠數量已躍居中部第一,到2027年將形成超200家綠色工廠矩陣。
■ 蒸汽余熱跨市使用,“武漢藍”成常態
清晨的霞光染紅長江水面,午后的白云在黃鶴樓頂舒展身姿,傍晚的火燒云把光谷廣場映成金色畫布。“武漢藍”成為市民習以為常的“天空底色”。
這份藍,不是等來的,而是拼出來的。
去年深秋,伴隨“轟隆”一聲巨響,長江新區最后一座工業煙囪轟然倒地。
而在江北,從國能漢川電廠延伸出的蒸汽管道如同一條銀色巨龍,蜿蜒50公里跨市串起武漢市東西湖區51家企業。巴比食品新投產的智能制造基地里,相關負責人許修龍摸著帶有保溫層的管道感慨:“這根管子每天給我們省下萬元成本。”
這條誕生于企業建議的蒸汽動脈,最初只為解決友發包裝的用能難題。這個政企聯手的“金點子”竟生長出意想不到的生態效益:蒙牛工廠用它替代生物質顆粒燃料,華潤啤酒借它實現熱能循環,可口可樂產線因它減少鍋爐投資。
東西湖區的賬本證明:漢川電廠向武漢供應的蒸汽占電廠蒸汽總量的1/3,相當于相關下游企業每年少燒3萬噸煤。相關企業使用這些蒸汽,比企業自建鍋爐節省4100萬元;而減少的11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于在府河濕地新栽400萬棵樹。
百年老廠武昌熱電廠,從昔日使用燃煤到使用清潔高效的天然氣,再到利用余熱構建“智慧熱網”,帶動周邊寫字樓、住宅小區共同參與降碳,構建起一個年均減碳10萬噸的碳中和生態經濟圈。
為了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有效改善全市空氣質量,武漢劃設了一個形如花朵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它以武漢繞城高速公路合圍區域為“花心”,以武漢繞城高速公路外圍的12個特定區域為花瓣。
這個區域內,除燃煤發電、熱電聯產及原料用煤企業外,全面禁止銷售、燃用高污染燃料;曾經嗆人的燃煤鍋爐清零退場,20蒸噸以上鍋爐更換更環保的“食譜”;就連使用生物質作為燃料的鍋爐也必須配上高效除塵設施作為“除塵餐巾”。
從煙囪林立的“鋼的城”到蒸汽余熱再利用的“綠的城”,再到氫能遍布的“氫的城”,新能源轉型擦亮武漢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展示國家石油化工產業形象,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