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的高溫使經濟界對氣象問題格外關注起來。但無論是看書看報查文章,都還無法對“氣象經濟”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看來,確有必要對它做些深入的討論與分析。
為什么說“氣象經濟”這一要領不夠明確呢?
問題的關鍵是從哪個角度去定義和理解。至少有兩個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一是指氣象條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比如利用氣象信息減少災害損失;二是以氣象信息為手段,通過市場需求獲利。特別是在進行投入產出核算時,由于目的不同,方法和結果都會有很大差別。
先從氣象對經濟的影響來談。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對自然環境變化的依賴程度也隨之增強,或曰天氣、氣候變化所造成影響的社會經濟價值提高了。這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單位土地面積上含金量增加了,受到氣象災害影響后的損失自然會增大。二是以前沒有或不迫切的需求現在大量出現,出差、旅游、體育活動等都依賴于天氣變化。需求的多樣化使氣象對經濟的影響在原有基礎上有了很大改變。但嚴格來說,這一改變仍是就氣象對經濟的影響而言的,再換個角度,我們可以注意到更深層次的變化。
迄今為止,中國的氣象事業總體上一直是作為基礎性、公益性行業發展的,氣象產品如同陽光一樣用來滿足全社會共同需求,沒有競爭性和排他性。這類產品的優點是獲取比較容易,從各類媒體中可以免費得到,不足是缺少針對性。正是這一矛盾的出現,對傳統的氣象服務方式提出了挑戰,“氣象經濟”的概念之所以能引起公眾廣泛關注,原因也在于此。
為解決對氣象業務發展投入不足的問題,國家曾對氣象部門的服務政策做過一些調整,允許氣象部門在做好公益服務的同時開展有針對性的有償服務。這一政策的變化,為解決氣象產品的針對性、個性化問題打開了渠道,氣象產品應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這一觀念畢竟逐步建立起來了。
當部分氣象服務告別“陽光”事業時,長期依賴國家投入支持的氣象事業也就面臨一種體制選擇了。面向公眾的部分可以保持原有方式,繼續由國家支持,提供全民共享的公共產品。而面向市場的針對不同用戶的個性化服務該如何發展呢?
發達國家有如下方式: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分離方式,即公益性的氣象服務由國家負責,個性化服務由私人公司解決。二是以英、法等國為代表的結合模式,由國家氣象部門既負責公益服務,也提供滿足市場的產品,在氣象部門內成立氣象服務公司,允許私人公司按平等原則參與競爭。還有一種方式是將所有的氣象業務都交給市場,如新西蘭。我國目前的情況與英、法模式更靠近一些,差別一是在氣象部門內部還沒有完全按市場規則建立起規范的公司機制,離市場經濟的要求存在差距;二是氣象部門外還缺乏相應的公司參與競爭,除國外一些公司正瞄著中國市場外,國內基本上只有氣象部門一家可供選擇。
氣象預報和氣象資料分析作為一種信息服務產品,可直接或間接對經濟產生影響,應充分重視挖掘其潛在的價值。目前,要使我國部分可以面向市場的氣象服務健康發展,有幾方面的工作需要做好。一是建立規范的市場規則,明確公益性與商業性氣象服務的范疇與界限,制定氣象服務市場參與者的準入條件等;二是組織形式的轉變,面向市場的服務應該通過轉換機制、參與競爭、成本和效益分析,以及優質優價來尋求發展;三是解決技術層面的問題,讓氣象產品的制作方和使用方彼此了解,在明確需求的條件下生產有針對性的產品,在了解生產能力的前提下提出符合實際的要求。
據《經濟日報》
為什么說“氣象經濟”這一要領不夠明確呢?
問題的關鍵是從哪個角度去定義和理解。至少有兩個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一是指氣象條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比如利用氣象信息減少災害損失;二是以氣象信息為手段,通過市場需求獲利。特別是在進行投入產出核算時,由于目的不同,方法和結果都會有很大差別。
先從氣象對經濟的影響來談。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對自然環境變化的依賴程度也隨之增強,或曰天氣、氣候變化所造成影響的社會經濟價值提高了。這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單位土地面積上含金量增加了,受到氣象災害影響后的損失自然會增大。二是以前沒有或不迫切的需求現在大量出現,出差、旅游、體育活動等都依賴于天氣變化。需求的多樣化使氣象對經濟的影響在原有基礎上有了很大改變。但嚴格來說,這一改變仍是就氣象對經濟的影響而言的,再換個角度,我們可以注意到更深層次的變化。
迄今為止,中國的氣象事業總體上一直是作為基礎性、公益性行業發展的,氣象產品如同陽光一樣用來滿足全社會共同需求,沒有競爭性和排他性。這類產品的優點是獲取比較容易,從各類媒體中可以免費得到,不足是缺少針對性。正是這一矛盾的出現,對傳統的氣象服務方式提出了挑戰,“氣象經濟”的概念之所以能引起公眾廣泛關注,原因也在于此。
為解決對氣象業務發展投入不足的問題,國家曾對氣象部門的服務政策做過一些調整,允許氣象部門在做好公益服務的同時開展有針對性的有償服務。這一政策的變化,為解決氣象產品的針對性、個性化問題打開了渠道,氣象產品應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這一觀念畢竟逐步建立起來了。
當部分氣象服務告別“陽光”事業時,長期依賴國家投入支持的氣象事業也就面臨一種體制選擇了。面向公眾的部分可以保持原有方式,繼續由國家支持,提供全民共享的公共產品。而面向市場的針對不同用戶的個性化服務該如何發展呢?
發達國家有如下方式: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分離方式,即公益性的氣象服務由國家負責,個性化服務由私人公司解決。二是以英、法等國為代表的結合模式,由國家氣象部門既負責公益服務,也提供滿足市場的產品,在氣象部門內成立氣象服務公司,允許私人公司按平等原則參與競爭。還有一種方式是將所有的氣象業務都交給市場,如新西蘭。我國目前的情況與英、法模式更靠近一些,差別一是在氣象部門內部還沒有完全按市場規則建立起規范的公司機制,離市場經濟的要求存在差距;二是氣象部門外還缺乏相應的公司參與競爭,除國外一些公司正瞄著中國市場外,國內基本上只有氣象部門一家可供選擇。
氣象預報和氣象資料分析作為一種信息服務產品,可直接或間接對經濟產生影響,應充分重視挖掘其潛在的價值。目前,要使我國部分可以面向市場的氣象服務健康發展,有幾方面的工作需要做好。一是建立規范的市場規則,明確公益性與商業性氣象服務的范疇與界限,制定氣象服務市場參與者的準入條件等;二是組織形式的轉變,面向市場的服務應該通過轉換機制、參與競爭、成本和效益分析,以及優質優價來尋求發展;三是解決技術層面的問題,讓氣象產品的制作方和使用方彼此了解,在明確需求的條件下生產有針對性的產品,在了解生產能力的前提下提出符合實際的要求。
據《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