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半年,與工業生產增速高增長良好形勢相伴而至的,還有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的喜訊:全國規模以上工業(指全部國有企業和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企業)經濟效益保持較高水平,利潤增長超過五成。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增長超過七成。工業企業產品銷售收入、企業實現利潤、企業稅金總額等指標都呈現良好增勢。
工業企業經濟效益雖然大幅提高,但是有三個動向值得關注:一是二季度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增長速度比一季度明顯回落;二是新增利潤高度集中在少數行業;三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集中在大中型企業。以上情況說明: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態勢還不穩固,企業經濟效益集中在壟斷行業的大中企業之中,不同行業和規模的企業之間的經濟效益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
上半年,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總額3638億元,增長56.7%。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186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7.4%,但增速明顯回落,上半年增速比一季度回落79.4個百分點,二季度比一季度利潤增長速度回落高達120%。二季度工業的企業景氣指數和企業家信心指數均較上季度有所下降。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非典”影響以及原油價格回落的影響。二季度國企利潤增幅的快速下調已經敲響警鐘,工業企業利潤和效益的持續好轉還需要多方努力。
新增利潤高度集中在少數行業
應該說,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企業效益兩極分化現象一直比較突出,盈虧大戶對扭虧增盈起關鍵作用,但是當時的兩極分化主要表現為同一行業的企業兩極分化,一批優勢企業迅速成長,經濟效益不斷向優勢企業集中。在國企三年脫困之后,中國的企業行業現象表現出來:行業景氣好的話,同一行業內絕大部分企業都好;要差,則絕大部分企業都不行。也就是說,企業利潤差距從行業之內轉換為行業之間。
從利潤構成的行業特點看,新增利潤高度集中在少數行業。上半年,在39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37個行業利潤比上年同期增加,比上年同期新增1317億元,新增利潤最多的行業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以上五個行業共新增利潤821億元,占全部工業新增利潤的62.3%。縱觀這五個行業的特點,都程度不同地帶有壟斷行業的性質,而且行業性質決定了這些類型的企業規模都比較大。
新增利潤高度集中在少數壟斷行業隱憂很多。首先,不利于這些行業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其次,這些壟斷行業在產業鏈中多處于上游,在當前物價總水平沒有太大變化情況下,這些行業的利潤上漲意味著下游企業的利潤減少以及人民生活福利的下降;第三,少數壟斷性高利潤企業掩蓋了大部分企業利潤增長的真實現狀,形成“點高面低”的局面,讓人產生“宏觀與微觀背離”之感。
國企利潤集中在大中型企業
觀察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利潤分布,可以看出利潤高度集中在大中型企業。1萬1千家大中型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811.6億元;2萬6千家小型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8.6億元。大中型企業數只占企業總數的30%,卻創造了利潤總額的97.4%,而數目眾多的小企業利潤占比只有2.6%。如果也像測定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一樣,設定一個企業利潤的“基尼系數”,那么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之間的利潤分布將是一個嚴重不平均的格局。
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向大中型企業集中表示我國工業生產已經具備了“規模效益”。90年代中期我國工業企業產業組織結構過度分散,中國主要行業的集中度一般都小于30%或40%,而只有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煙草加工業和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的行業集中度比較高,現在這一現象得到了明顯改觀。但是小型企業利潤總額份額太小也提醒我們注重小企業發展的環境。當前小企業普遍存在“貸款難”及相關方面受歧視的現象,表明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有待改善。
近年來,工業企業兩極分化、點高面低的特征比較明顯,少數行業的盈利大戶掩蓋了相當部分虧損或微利企業慘淡經營的狀況,而且也帶來相應的就業壓力大、職工收入低的諸多社會問題。例如,城鎮就業人員總數的持續下降,到今年一季度,國有單位就業人數比上年同期減少了497萬人,城鎮集體單位就業人數減少172萬人,只有其他類型單位的就業人員數目是增加的。再如職工收入低的問題,從累計勞動報酬看,2002年以來的累計勞動報酬增長率呈現下降態勢,國有企業下降趨勢尤甚。這表明,工業企業工人的勞動報酬并沒有隨著工業生產增長和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增長而得到明顯改善。目前工業企業利潤增長一方面得益于產量增長,另一方面得益于減員增效,但是就業和勞動報酬增長率成為利潤增長的犧牲品。
今年上半年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的兩極分化可謂喜憂參半。利潤向大中型企業的集中表明:隨著市場機制成為資源配置的基礎、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以及買方市場的形成,企業間的競爭、兩極分化和優勝劣汰將達到空前激烈的程度,實力雄厚的大型工業企業更容易脫穎而出,具有世界水平的超大型企業將不斷涌現。擔憂的是,小企業的發展環境還需改善,壟斷企業缺乏提高自身競爭力的外在壓力,工業企業效益提高與就業和職工收入的矛盾更為突出。
據《財經周刊》
工業企業經濟效益雖然大幅提高,但是有三個動向值得關注:一是二季度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增長速度比一季度明顯回落;二是新增利潤高度集中在少數行業;三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集中在大中型企業。以上情況說明: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態勢還不穩固,企業經濟效益集中在壟斷行業的大中企業之中,不同行業和規模的企業之間的經濟效益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
上半年,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總額3638億元,增長56.7%。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186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7.4%,但增速明顯回落,上半年增速比一季度回落79.4個百分點,二季度比一季度利潤增長速度回落高達120%。二季度工業的企業景氣指數和企業家信心指數均較上季度有所下降。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非典”影響以及原油價格回落的影響。二季度國企利潤增幅的快速下調已經敲響警鐘,工業企業利潤和效益的持續好轉還需要多方努力。
新增利潤高度集中在少數行業
應該說,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企業效益兩極分化現象一直比較突出,盈虧大戶對扭虧增盈起關鍵作用,但是當時的兩極分化主要表現為同一行業的企業兩極分化,一批優勢企業迅速成長,經濟效益不斷向優勢企業集中。在國企三年脫困之后,中國的企業行業現象表現出來:行業景氣好的話,同一行業內絕大部分企業都好;要差,則絕大部分企業都不行。也就是說,企業利潤差距從行業之內轉換為行業之間。
從利潤構成的行業特點看,新增利潤高度集中在少數行業。上半年,在39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37個行業利潤比上年同期增加,比上年同期新增1317億元,新增利潤最多的行業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以上五個行業共新增利潤821億元,占全部工業新增利潤的62.3%。縱觀這五個行業的特點,都程度不同地帶有壟斷行業的性質,而且行業性質決定了這些類型的企業規模都比較大。
新增利潤高度集中在少數壟斷行業隱憂很多。首先,不利于這些行業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其次,這些壟斷行業在產業鏈中多處于上游,在當前物價總水平沒有太大變化情況下,這些行業的利潤上漲意味著下游企業的利潤減少以及人民生活福利的下降;第三,少數壟斷性高利潤企業掩蓋了大部分企業利潤增長的真實現狀,形成“點高面低”的局面,讓人產生“宏觀與微觀背離”之感。
國企利潤集中在大中型企業
觀察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利潤分布,可以看出利潤高度集中在大中型企業。1萬1千家大中型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811.6億元;2萬6千家小型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8.6億元。大中型企業數只占企業總數的30%,卻創造了利潤總額的97.4%,而數目眾多的小企業利潤占比只有2.6%。如果也像測定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一樣,設定一個企業利潤的“基尼系數”,那么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之間的利潤分布將是一個嚴重不平均的格局。
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向大中型企業集中表示我國工業生產已經具備了“規模效益”。90年代中期我國工業企業產業組織結構過度分散,中國主要行業的集中度一般都小于30%或40%,而只有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煙草加工業和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的行業集中度比較高,現在這一現象得到了明顯改觀。但是小型企業利潤總額份額太小也提醒我們注重小企業發展的環境。當前小企業普遍存在“貸款難”及相關方面受歧視的現象,表明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有待改善。
近年來,工業企業兩極分化、點高面低的特征比較明顯,少數行業的盈利大戶掩蓋了相當部分虧損或微利企業慘淡經營的狀況,而且也帶來相應的就業壓力大、職工收入低的諸多社會問題。例如,城鎮就業人員總數的持續下降,到今年一季度,國有單位就業人數比上年同期減少了497萬人,城鎮集體單位就業人數減少172萬人,只有其他類型單位的就業人員數目是增加的。再如職工收入低的問題,從累計勞動報酬看,2002年以來的累計勞動報酬增長率呈現下降態勢,國有企業下降趨勢尤甚。這表明,工業企業工人的勞動報酬并沒有隨著工業生產增長和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增長而得到明顯改善。目前工業企業利潤增長一方面得益于產量增長,另一方面得益于減員增效,但是就業和勞動報酬增長率成為利潤增長的犧牲品。
今年上半年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的兩極分化可謂喜憂參半。利潤向大中型企業的集中表明:隨著市場機制成為資源配置的基礎、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以及買方市場的形成,企業間的競爭、兩極分化和優勝劣汰將達到空前激烈的程度,實力雄厚的大型工業企業更容易脫穎而出,具有世界水平的超大型企業將不斷涌現。擔憂的是,小企業的發展環境還需改善,壟斷企業缺乏提高自身競爭力的外在壓力,工業企業效益提高與就業和職工收入的矛盾更為突出。
據《財經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