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索下一階段改革的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日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組織有關專家對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若干重點和難點問題進行了研究,完成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系列研究報告。本報從今天起,將在《新視點》連續刊發這組研究報告的摘要。
刊發的是第一篇:《中國經濟體制:變革與挑戰》。報告從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大局出發,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我國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和面臨的挑戰。
報告指出,十四大以來,黨領導全國人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除舊布新,改革在不少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推動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為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
報告同時指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主要挑戰。報告提出,我國已經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存在兩個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計劃經濟體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徹底觸動,深層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穩固,還有不少漏洞。今后一個時期,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將面臨來自六個方面的挑戰:
一,政府職能與改革開放新階段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目前,政府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增加政策透明度和統一性、減少行政審批和微觀事務干預、正確行使對經濟和社會的公共管理職能等方面,還有不小差距。在開放型經濟不斷發展和不確定因素日趨增加的情況下,建立有效政府的任務更加迫切。
二,國有大企業改革難度加大,壟斷領域的改革相對滯后。國有大企業機制不合理、社會負擔重、創新能力弱等問題仍然比較嚴重。壟斷行業的大企業缺乏優勝劣汰的壓力,在經營機制、收費標準和服務質量等方面,與整個社會和消費者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三,投融資體制改革進展緩慢。投融資活動中的行政干預仍然較多。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的投融資領域,仍然欠缺風險約束機制。保護私有財產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相關財稅政策、金融政策和投資服務體系不完善。
四,金融體制存在較大缺陷,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國有金融企業尤其是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和經營機制不健全。直接融資發展不足,證券市場的制度設計缺陷相當突出。金融業不良資產比例較高,金融監管比較薄弱。
五,社會信用嚴重缺損,市場秩序比較混亂。政府、企業、個人的信用體系殘缺不全,已經成為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重大障礙。
六,社會保障制度漏洞較多。對國有企業老職工的原有欠賬還未完全彌補,存在較大資金缺口。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的新機制不完善。
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矛盾和問題?報告分析認為,首先,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劇烈變化、各種矛盾集中暴露的經濟發展階段,改革的復雜性日益突出。其次,部門自我改革很難徹底,引起改革偏離正軌。由于缺乏利益相關方和利益超脫方的公共參與和評議,部門自我改革往往可能流于形式,甚至被既得利益集團扭曲。其三,非經濟因素對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制約越來越明顯。如果政治體制和上層建筑領域的改革進程跟不上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將導致經濟領域的一些重大改革難以推進,甚至產生局部逆轉。其四,計劃經濟下形成的傳統觀念和行為方式,仍有較強的慣性。一些部門仍習慣于依賴行政手段對經濟生活出現的問題實行禁和堵,政府干預經濟活動的權力缺乏有效監管和制約。其五,缺乏前瞻性或單純依賴經驗導致某些改革不到位,甚至產生始料不及的后果。例如,證券市場在最初的制度設計上缺乏預見性,導致股市問題積重難返,應有的制度創新遲遲不能出臺。
據《中國經濟時報》
刊發的是第一篇:《中國經濟體制:變革與挑戰》。報告從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大局出發,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我國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和面臨的挑戰。
報告指出,十四大以來,黨領導全國人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除舊布新,改革在不少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推動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為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
報告同時指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主要挑戰。報告提出,我國已經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存在兩個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計劃經濟體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徹底觸動,深層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穩固,還有不少漏洞。今后一個時期,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將面臨來自六個方面的挑戰:
一,政府職能與改革開放新階段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目前,政府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增加政策透明度和統一性、減少行政審批和微觀事務干預、正確行使對經濟和社會的公共管理職能等方面,還有不小差距。在開放型經濟不斷發展和不確定因素日趨增加的情況下,建立有效政府的任務更加迫切。
二,國有大企業改革難度加大,壟斷領域的改革相對滯后。國有大企業機制不合理、社會負擔重、創新能力弱等問題仍然比較嚴重。壟斷行業的大企業缺乏優勝劣汰的壓力,在經營機制、收費標準和服務質量等方面,與整個社會和消費者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三,投融資體制改革進展緩慢。投融資活動中的行政干預仍然較多。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的投融資領域,仍然欠缺風險約束機制。保護私有財產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相關財稅政策、金融政策和投資服務體系不完善。
四,金融體制存在較大缺陷,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國有金融企業尤其是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和經營機制不健全。直接融資發展不足,證券市場的制度設計缺陷相當突出。金融業不良資產比例較高,金融監管比較薄弱。
五,社會信用嚴重缺損,市場秩序比較混亂。政府、企業、個人的信用體系殘缺不全,已經成為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重大障礙。
六,社會保障制度漏洞較多。對國有企業老職工的原有欠賬還未完全彌補,存在較大資金缺口。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的新機制不完善。
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矛盾和問題?報告分析認為,首先,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劇烈變化、各種矛盾集中暴露的經濟發展階段,改革的復雜性日益突出。其次,部門自我改革很難徹底,引起改革偏離正軌。由于缺乏利益相關方和利益超脫方的公共參與和評議,部門自我改革往往可能流于形式,甚至被既得利益集團扭曲。其三,非經濟因素對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制約越來越明顯。如果政治體制和上層建筑領域的改革進程跟不上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將導致經濟領域的一些重大改革難以推進,甚至產生局部逆轉。其四,計劃經濟下形成的傳統觀念和行為方式,仍有較強的慣性。一些部門仍習慣于依賴行政手段對經濟生活出現的問題實行禁和堵,政府干預經濟活動的權力缺乏有效監管和制約。其五,缺乏前瞻性或單純依賴經驗導致某些改革不到位,甚至產生始料不及的后果。例如,證券市場在最初的制度設計上缺乏預見性,導致股市問題積重難返,應有的制度創新遲遲不能出臺。
據《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