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原材料產品貿易爭端中,歐美提出,中國2007年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將硅、黃磷、焦炭等資源型產品由“限制外商開采”改為“禁止外商進入”。此后,中國政府還大幅提高了金屬硅的出口關稅,從最初的出口退稅到目前對金屬硅征收15%的出口關稅,損害了其下游相關產業的利益。而國內專家嚴詞回應:歐美一方面指責我國限制金屬硅的出口,一方面卻又對我國的金屬硅產品征收高額的反傾銷稅,僅從這一邏輯悖論就可見歐美此次申訴是毫無根據的。
據中國氟硅有機材料工業協會秘書長梅勝放介紹,工業硅包括金屬硅和化學硅。金屬硅可用來提純生產多晶硅和單晶硅;化學硅可用來生產有機硅、氣相法白炭黑等。目前,硅產業已成為世界發展迅猛的朝陽產業。
21世紀以來,我國的金屬硅生產一直保持在年均30%以上的增長速度,截至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主要的金屬硅產地和世界最大金屬硅出口國,金屬硅年產量已達到約90萬噸,近90%的產品出口。
在中國,金屬硅被列為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冶煉1噸金屬硅大約要消耗9000~11000千瓦時的電量,耗電成本占金屬硅生產成本的75%左右。生產金屬硅還消耗大量的煤、焦炭等資源。此外,金屬硅生產環境污染的問題也比較突出,據了解,在目前國內100多家金屬硅企業中,僅有40余家能滿足國家的產業準入條件和環保要求。
高耗能、高排放金屬硅產品的大量出口,無異于低價出口寶貴的能源和資源,簡單的換算就是1美元出口10千瓦時的電量。而且,中國金屬硅出口價格一直低得驚人,經常比國際市場正常價低20%~30%,嚴重的時候甚至要低到50%。致使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歐盟、美國以及澳大利亞等先后對中國的金屬硅產品長期征收高額反傾銷稅。目前,歐盟對我國產金屬硅征收49%的反傾銷稅,美國更是對我國產金屬硅征收最高達139.49%的反傾銷稅。
高耗能金屬硅產品的大量出口,最終促成了國家對這一行業的限制整頓。自2005年對金屬硅取消出口退稅后,我國又于2007年4月對金屬硅等高耗能產業實行差別電價,金屬硅生產成本壓力陡增,我國金屬硅的出口成本優勢不斷削減。此后,我國于2008年1月1日起,將金屬硅出口關稅調為10%。當年12月1 日,我國再次將金屬硅的出口關稅提高到15%。
這一系列調控政策帶來的壓力是明顯的。受累于國際金融危機,國際市場對于金屬硅的需求明顯減少,國內金屬硅出口市場持續低迷,出口形勢變得更為嚴峻。尤其是對于歐洲采購商來說,不僅要支付15%的關稅費用,還必須支付高額反傾銷稅,因此對中國產金屬硅的進口幾近停滯。據悉,目前國際市場上金屬硅主流價格為 1580~1640美元/噸,這個價位迫使很多依賴出口的企業停產。
金屬硅產業該如何度過目前的低迷期,實現產業規范、健康發展?對此,梅勝放等業界專家建議,應對金屬硅(多晶硅、單晶硅等)和化學硅(有機硅、氣相法白炭黑等)行業應進行優化整合,打破行業間的界限,實現上下游一體化協調發展,同時向高端產品轉移,有效綜合利用副產物,發展循環經濟,徹底解決環保問題,這樣才能做大做強中國硅產業。
據梅勝放介紹,硅產業互相滲透是將來的發展方向。無論是金屬硅生產多晶硅和單晶硅,還是化學硅生產有機硅,都是化學過程,完全能夠融合實現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比如,多晶硅副產物——四氯化硅的處置是多晶硅產業發展一道難以邁過的坎,讓多晶硅行業戴上了高污染的帽子。但其實四氯化硅能夠用來生產氣相法白炭黑,再應用于硅橡膠增強劑和油墨等領域。有機硅企業由于熟悉技術和工藝,向多晶硅、單晶硅產業發展也就更加有優勢。通過優勢企業的上下游整合,實現規模化發展,對于資源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格局、提升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等,都將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提高金屬硅行業的科技含量也極為重要,如純度為98.5%的金屬硅價格在8000元/噸左右,而經過提純到6N(純度為99.9999%)的多晶硅棒價格在230萬元/噸,而多晶硅料的長期合同價也在14萬美元/噸以上。國內目前提純技術達到5N(純度為99.999%)左右,國外售價在8萬~9萬美元/噸。可見,發展高純金屬硅,是今后金屬硅企業的一個方向。在環保方面,雖然金屬硅生產的環保設備價值不菲,但是回收的硅灰是良好的建筑材料,以前被廢棄的硅渣也可得到利用,多元化的產品將帶來更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