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石油副董事長、總裁周吉平在中期業績會上表示,中石油的海外收購戰略已經發生轉向。
“過去很長時間內,中石油的海外發展重點在上游業務,而今年上半年對新加坡石油公司的收購,標志著中石油將加強海外下游資產的收購。當今的競爭是價值鏈的競爭,收購新加坡石油公司的意義在于,中石油將加強煉化、貿易、倉儲,以及海外運營中心的建設,提升下游資產的價值。”周吉平說。
中石油今年以來在海外收購上相當進取,四處出擊。周吉平坦言,今年上半年在海外發展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利用低油價時期油氣資產價格下降的局面,中石油加大了海外開拓的步伐,成功收購了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印度尼西亞、伊拉克等項目。
業績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中石油在海外業務實現油氣凈產量5097萬桶當量,同比增長11.5%,占中石油總產量的8.7%。而整體純利卻同比下跌7.2%至505億元,不過煉油與化工實現經營利潤171.92億元,去年同期這一板塊則虧損598.3億元。
煉油份額將達40%
今年5月24日,中石油與新加坡吉寶油氣服務有限公司簽署協議,收購其所持的新加坡石油公司約45.51%的股份,總代價約10.2億美元。6月21日又啟動了對新加坡石油公司剩余的54.5%股權的強制性公開收購要約,預計收購將在今年10月份完成。
中石油副總裁孫龍德表示,新加坡是亞洲主要的煉油和交易樞紐,也是世界第三大貿易樞紐,收購當地三大煉油企業之一的新加坡石油公司,將成為中石油實現國際貿易戰略的新平臺。
周吉平透露,中石油預期未來5至10年,海外業務對集團的貢獻會逐漸擴大。
目前中石油以上游業務為主,不過下游業務在今年上半年實現了172億經營利潤,創造了歷史同期的最好水平,部分得益于國內成品油價格的改革。周吉平表示,在研究中石油與其他國際石油公司在結構上的差距時發現,其中一點,就是中石油的上游業務所占比重比較大。
“中石油的上游、下游、銷售的比例是1:1:0.8。而國際石油公司的上游與下游比例是 1:1.8到1:2之間,有些公司的比重達到1:2.4,銷售部分所占的比重就更大了。”周吉平說,“我們將會增加下游煉油業務的比重,這也是適應國家對于成品油需求增加的需要。希望在未來7至8年之內,將中石油的煉油規模由目前的1.2億噸大幅增加到2億噸,未來中石油占國內煉油市場的比重達40%。”
盡管有著提升下游業務的渴望,中石油并沒有減少上游的海外收購。其中,在伊拉克第一輪國際招標中的中標尤其引人關注。今年6月30日伊拉克舉行公開招標,在36家石油公司參與的競爭中,中石油和BP聯合中標伊拉克魯邁拉油田。
周吉平明確表示,中石油將參與今年伊拉克的第二輪油田招標,而且一些大型國際石油公司已經在尋求與中石油的合作,共同參與招標。中石油十幾年以來海外業務發展的經驗,母公司的工程技術建設能力,都增強了在中石油在伊拉克競標中的優勢。魯邁拉是伊拉克最大的油田之一,是在上世紀50年代發現的,剩余的可開采油量156億桶。中標伊拉克油田,讓中石油可以獲取更多有價值的油氣資源。
內外發力天然氣
8月26日,澳大利亞政府有條件通過了中石油與美孚澳大利亞資源有限公司于8月18日達成的銷售協議:中石油將在20年內,每年從美孚購買225萬噸液化天然氣,交易總價達500億澳元。
以高價獲取液化天然氣資源,與中石油未來的發展策略有關。周吉平說,未來天然氣是中石油發展亮點,由于中國的天然氣在一次能源中的結構目前只占3.6%,而G8國家的天然氣占其國內一次能源中占23.7%,因此中國的天然氣市場空間很大。
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生產的天然氣是801億立方,中石油生產了617億立方,占 70%以上。根據需求預測,隨著經濟發展,預測到2015及2020年內地對清潔能源需求會大幅上升至2150億立方米及2390億立方米。而到2015 年,中國天然氣產量會增至1300億立方米。
周吉平透露,“中石油將利用國內與國外兩種資源來發展天然氣業務。在國內,天然氣業務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在國內重點建設塔里木、四川、長慶三個大型油氣區,建設青海、大慶、新疆三個中型油氣區。希望天然氣儲量的替換率(即每年發現的天然氣儲量與產量的比例)大于3,每年新增儲量達1萬億立方米。此外,目前也在大連、江蘇、深圳、唐山等地加快LNG(液化天然氣)終端站的建設。”
同時,中石油獲取海外天然氣資源的版圖也已成形。周吉平說,中亞管線會在今年底建成,每年將從土庫曼斯坦輸入3000億立方米天然氣,在此基礎上未來將進一步擴大輸入量。而根據中國政府與俄羅斯政府簽定的框架協議,中石油成為國家指定購買方,從俄羅斯向中國出口天然氣。
此外,周吉平還透露,中石油將增強儲備能力,建設商業儲備庫和生產儲備庫,商業儲備庫的規模會達到1500萬噸,而生產儲備庫則需要達到商業儲備庫的兩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