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6月12日7時34分報道,一只壁虎為擺脫危險掉落的尾巴,幾天后就能長出一條完全相同的,生物學上稱之為:再生功能;而一臺廢舊汽車零部件或者機床,經過專業化修復的批量生產,達到與原有新品相同的質量和性能,工業上稱之為:再制造。
"再制造產業"這個名詞有點陌生,但背后蘊藏的經濟價值,卻正在逐步顯現。近來,國家發改委不僅會同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意見》,而且表示:將研究出臺資金、稅收等優惠政策,大力推動產業發展。一系列強悍的政策扶持,帶來發展新契機,再制造業的春天仿佛就在眼前。
因為自主研發的關鍵技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近兩年來,再制造產業在我國悄然興起。又因為和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以節約50%成本,60%的能源,70%原材料。對緩解資源、環境壓力、促進節能減排以及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等作用巨大,再制造產業短期內已升格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昨天召開的"再制造技術與經驗現場交流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強調,發展再制造產業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解振華:發展再制造這個產業不僅有現實的意義,現在做確實有經濟效益,但是對國家的長遠發展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內容。
我國工業行業,每年因磨損和腐蝕等原因使設備停產、報廢造成的損失將近占到全年GDP的10%,損失高達千億元。也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和環境壓力。這卻為再制造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以汽車為例,我國每年汽車報廢量約300萬輛,據權威人士估計,未來,僅汽車再制造業產值估計將高達2000億。被如此看好的產業,之前的發展卻并不順利。大多數消費者把"再制造"等同于普通的"維修",對再制造零部件的質量表示懷疑。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阻礙了這個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壯大。中國重汽集團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是國內第一家從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的企業,起步時他們走的并不輕松。
復強動力有限公司總經理余建江:一開始都不認可,做的時候碰到了非常多的困難,老百姓原來一直把這個認為是假冒偽劣產品,以前拼裝就是假冒偽劣,發展很困難,舉步維艱,實際上我們的產品都是運作非常規范。
余建江說,好日子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
余建江:真正的好過也就是去年下半年開始,規模上去了,國家整個再制造調子開始變了。整個社會上下游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的產品用戶認可度不斷的提升,相關部門對我們產品的支持也在不斷加強,國家的撥款。
對于余建江們來說,這樣的好日子才剛剛開始。發改委環資司巡視員何炳光在昨天的現場交流會上又帶來了新的利好:
何炳光:由于我國尚處于產業發展初期,市場還不成熟,需要國家給予企業一定的扶持政策,促進再制造能夠做大做強,下一步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再制造產品的市場培育問題,初步考慮先研究把再制造品列為政府采購的優先選用產品,鼓勵消費者選用再制造產品,同時完善相應配套政策,包括政策稅等等這一類需要進一步研究。
十多天前的5月31日,11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拓展了再制造技術的運用領域,其中明確規定,把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范圍從發動機、變速箱擴大到傳動軸、機油泵、水泵等部件;同時,推動工程機械、機床等再制造,大型廢舊輪胎的翻新。強力的政策扶持、成熟的技術、再加上消費者的認同感逐漸增強,再制造的春天仿佛就在眼前。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晏一平:我個人感到這個春天快要來了,第一政策層面創造了這個條件,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11部委聯合發的一個文件,對于再制造的一套意見有了,這個是外部的環境;第二個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大大的高漲;第三消費者的認同感提高了,我說這個春天是鑒于這么一些基礎上快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