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1月21日在京召開的第二屆煤制合成天然氣技術經濟研討會上了解到,作為我國天然氣市場重要補充的煤制天然氣產業,正面臨著全國各地一擁而上的隱憂。專家提醒,管線建設進程和未來天然氣市場的潛在過剩,都將給煤制天然氣的前景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發展煤制天然氣一定要科學規劃、理性而行。
據亞化咨詢公司統計,截至2010年底,我國共有近30個煤制天然氣項目處于計劃、前期工作或建設階段,這些項目若全部建成,2015年和2020年我國將先后實現每年440.5億立方米和1268億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氣產能。隨著我國多種天然氣供應來源的不斷發展,到2015年國內天然氣供應能力可能出現過剩,而到2020年將出現每年上千億立方米的富余。
煤制天然氣的主要市場銷售渠道包括進入現有天然氣管網和自建輸氣管道銷往目標市場,而管輸渠道成為最大的制約瓶頸。中國石油規劃總院油氣管道研究所副所長楊建紅表示,隨著天然氣產業的發展,我國將形成多種氣源并存的格局,包括常規天然氣、煤層氣、頁巖氣、進口LNG、進口管道氣和煤制天然氣等,由于西氣東輸等重點管線基本上與所對應的氣源匹配,富余的管輸能力有限,因此煤制天然氣進入現有管網難度較大。
以新疆為例,目前在建、擬建的煤制天然氣項目有14個,但這些項目所產天然氣要想進入現有輸氣管網難度很大。業內人士指出,煤制天然氣進入現有管網,必將面臨和管網運營商艱苦的談判,難以獲得讓人滿意的入網價格。
楊建紅透露,目前中國石油針對內蒙古錫林浩特煤制氣、鄂爾多斯煤制氣和新疆煤制氣項目規劃了外輸管道,但管網建設能否與項目建設進度相匹配,還具有不確定性。部分煤制氣項目如大唐赤峰、大唐阜新、中國海油等也在醞釀自建管網,但需要與目標市場達成長期用氣協議,而且項目離目標市場距離不能太遠,否則管網投資和運行成本將過高。
專家指出,未來煤制天然氣的市場前景將主要取決于其成本競爭力,以及是否具備便利的輸送設施。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院長顧宗勤表示,煤制天然氣還面臨高峰和低谷的調峰挑戰,峰谷差甚至達到10倍,切實可行的調峰方案也是煤制天然氣項目必須考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