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工信部等三部門聯合發布《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提高了多晶硅行業的準入門檻。業內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大型企業幾乎都能達到要求,準入條件的實施將加快落后產能的淘汰進度,而能夠達到準入要求的新建項目將繼續得到批準放行。企業人士則表示,該準入條件對企業影響較小,有利于行業整合的開展。
利好優勢企業
《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確定了新建多晶硅項目的規模、能耗、環保等條件,并提出今年底前淘汰綜合電耗大于200千瓦時/千克的太陽能級多晶硅生產線。
中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副秘書長王月海表示,該準入條件對商會會員中已經涉足多晶硅領域的企業影響不大。長期來看,企業需要不斷提高技術水平,通過降低能耗等指標來降低生產成本。對于到今年年底綜合電耗不能大于200千瓦時/千克的要求,王月海透露,多數企業都可以通過技改來滿足這一條件。
而一些新進入該領域的企業則早已經在按照這一要求來建設項目。2009年11月,盾安環境(002011)公告稱擬投資18.8億元建設年產3000噸多晶硅項目。公司董秘喻波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出臺的準入條件在2009年就已經有了初步方案,并廣泛征求意見,因此,公司在新建項目時就是按照這一新的要求來做的,此次準入條件的出臺不會影響公司項目進度。他還透露,如果沒有重大意外,公司3000噸的多晶硅生產線將于今年三季度投產。
此外,《準入條件》還提高了多晶硅項目的準入規模,太陽能級多晶硅項目每期規模大于3000噸/年,半導體級多晶硅項目規模大于1000噸/年。而據業內專家介紹,建設3000噸/年的產能需要25億元左右的初始投資規模,同時還要求項目投資中最低資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中信證券分析認為,這兩項直接提高了投資門檻,有利于大企業集團發揮規模優勢,提高市場份額,降低生產成本。
達標新建項目將放行
由于主管部門此前認為多晶硅行業產能過剩,2009年38號文下發后,國內多晶硅項目審批就基本陷于停滯,此后建設的項目為已經獲得審批的項目,后續多晶硅產能的釋放必然落后于實際需求增長。
長城證券分析師認為,國內多晶硅行業過剩的是落后產能。2009年多晶硅產業曾經被認為產能明顯過剩,但2010年歐洲光伏市場受政策拉動極其火爆,年中時國內多晶硅料嚴重短缺,現貨價格一度沖高至100美元/kg。根據海關數據,2010年前11個月多晶硅進口近4.2萬噸,約占國內總需求的一半。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委會主任趙玉文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目前國內還有綜合電耗在200千瓦時/千克以上的生產線,而在目前多晶硅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這些落后的生產線還能繼續存在,但在國家政策的要求下,將加速這些落后產能的退出,而能夠達到準入要求的新建項目將繼續得到批準。
中信證券認為,新批項目符合市場需要,已有項目將進行登記、審查并進入準入名單,在此工作完成前將不再審批新的基建項目;但與此同時,能夠證明自身具備低能耗、低污染特征的技改、擴建項目將繼續予以放行。這也就意味著那些已有建成產能、后續擴產計劃龐大的企業將擁有一定的優勢。
長城證券則表示,準入標準出臺后,多晶硅產業或將迎來整合,一些較小的、技術水平較低的多晶硅產能將被淘汰,具有成本和技術優勢的產能將在市場上站得更穩,行業格局上可能會更加向寡頭壟斷靠近。同時,產能的新增由于需要通過審批環節,迅猛增加的可能性也不會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