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財政頻吹“緊縮風”,不少中小企業屢遭融資瓶頸的制約,一些手中資金寬裕的上市公司爭相放貸,上市化企也未能耐得住寂寞,而是加入委托貸款行列成為“金主”。
所謂委托貸款,是指由委托人提供合法來源的資金,委托銀行代為發放、監督使用并協助收回的貸款業務。央行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委托貸款增加7028億元,同比增加了3829億元,增幅接近120%。據市場公開資料顯示,截至8月31日,有關上市公司發布委托貸款的公告一共117份,涉及浙江升華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等64家上市公司,其中,超過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有35家,一共發放169.35億元,同比增長38.2%。從這些披露的數據中不難發現,投資理財產品和高利委托貸款成為不少上市公司收入的重要來源。
主營獸藥、農藥原料藥的升華拜克,盡管上半年農藥、獸藥的生產經營業務雙雙乏善可陳,但受益于鋯產品銷售劇增以及源源不斷的回款和利息,今年中期實現營業收入9.68億元,同比增長7.6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7238.8萬元,同比增長12.29%。這利潤就有一部分來自于委托貸款。今年4月和6月,宇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分兩次還清了升華拜克向其提供的委托貸款5000萬元和利息。按照雙方約定的委托貸款期限12個月、年利率14.4%計算,僅此一筆,升華拜克便輕松賺入720萬元,大約占到其上半年凈利潤的10%。
更有甚者,多家公司委托貸款收益接近或超過主業。今年初,浙江錢江生物化學股份有限公司也宣布該公司對外委托貸款1.4億元,年利率為12%,每年利息收入高達1680萬元,比其一季度1369萬元的凈利潤還高;武漢健民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已放貸1.5億元,年利率20%,一年利息收入3000萬元,而其上半年凈利潤僅為3620萬元。
高收益正刺激著上市化企爭當“金主”。除上述幾家公司外,國有大中型企業如現代制藥、紅日制藥等也紛紛加入了放貸行列。
除委托貸款外,開辦小額貸款公司也成為上市公司的另一大“心頭所好”。今年,東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設立小額貸款公司,聯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對其下屬的小額貸款公司進行了增資。
“實際上,委托貸款收益已經成為公司提升業績的重要手段。”一位上市公司財務人員告訴記者:“尤其是一些主業發展萎靡的企業,委托貸款來錢快,利潤高,可以使報表更好看一些。”
業界人士認為,上市公司融來的資金,完全是投資者對其主體業務的長期厚愛,化企為何不在科技開發和結構升級方面下功夫,而去搞股票投資和風險套利,這不僅完全違背了投資者的投資方向,而且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拿著股民和募集來的錢從事高利貸、炒股和理財產品,這對股民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也是一種飲鴆止渴的企業經營行為。” 首都經貿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焦建國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說。同時,也有市場人士擔憂,將這些多余資金拿去委托貸款,一旦對方經營出現問題,到時資金安全如何得到保護?據了解,近日,浙江溫州債主集體失蹤事件頻發,一個月來,溫州至少發生了20起以上的借貸人失蹤事件。
法律是否允許上市公司的這種放貸行為呢?北京尚公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陳海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企業間直接拆借款是被法律禁止的,對上市公司更是要求嚴格。通過‘委托貸款’的形式向別的企業放貸是為了規避法律而采取的措施,這層貌似合法的‘外衣’,法律上雖然沒有明確規定是否違法,但也是為法律所限制的。”
“放貸也不符合上市公司主營業務需突出的規定。公司委托貸款業務盛行,這是監管的不到位,容易造成金融風險。同時從中可以看出存在著公司主營業務發展不強勁的隱憂。”他補充說。
浙江大學教授史晉川就此表示,眾多上市公司參與高利貸將抬高社會融資成本,有掏空實體經濟的潛在威脅。今年1~7月,浙江已有14447家中小企業因資金鏈等問題倒閉注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