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西方國家普遍達150天以上的石油儲備相比,中國按計劃到2020年才能實現油儲達90天進口量的目標。面對可能的危機,專家認為中國應加快石油儲備力度,并且將'藏油于民'作為油儲的重要方面。事實上,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其石油儲備計劃多是國家儲備與商業儲備兩條腿走路,'藏油于民'已成為石油儲備主要風向標。
所謂'藏油于民',即是令更多的民間資金、企業資金參與到石油儲備中來,以節省國家財政投入,而國家會給予企業一些政策優惠作為回報。
歐美、日韓等國家的石油儲備都有商業石油公司、民間組織機構的參與,并占據著很大份額。截止到2009年,美國的石油儲備已相當于150天進口量,其中政府儲備為53天進口量,僅占1/3,其余為企業儲備;德國施行'聯盟儲備'機制,官民聯盟儲備量、政府儲備、民間儲備比率為57∶17∶26;日本的石油民間儲備達到77天,占據國家總儲量的46.4%。
雖然有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可以借鑒,但我國戰略石油儲備體系建設卻受阻于國內石油領域的壟斷體制。在中國,三大石油巨頭壟斷了石油上下游,而對于民間資金來說,如果沒有油源,'藏油于民'就是紙上談兵。 2010年5月,國家發改委能源局開始批準民企參與國家戰略石油儲備計劃,但這僅限于租用民企已有的閑置油罐和倉庫,仍然是財政投資,仍然沒有改變現有的壟斷局面。
專家認為,為建立完善的石油儲備體系,壟斷不得不破。開放市場準入以換取企業的義務儲備,才能真正實現藏油于民和市場進入機會均等,并保證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