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能源通道建設”——政府工作報告中這8個字撥動著眾人的神經。盡管兩會代表委員對能源通道涵蓋范圍理解不盡相同,但這并不影響對這個話題的關注度。僅從此次陜西、山西、內蒙、新疆、湖南等省區代表團帶來的議案提案和建議就能看出,人們對加快能源通道建設企盼之迫切。
這些不禁讓人們發問:我國能源通道建設現狀如何?加強建設從何入手?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發表了個人見解。
為何要加快能源通道建設
如果說能源是國民經濟發展血液的話,能源通道就是血管。血管暢通無阻,承受量足夠大,才能激起經濟強有力的脈動。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財經委委員陳耕告訴記者,國際能源通道建設主要是指油氣管道建設。目前,中國四大能源進口通道大格局基本成型,未來我國還將加大通道建設力度,從而多舉措保證國內能源安全。
而在國內,能源通道建設主要是讓能源流動起來,解決產需不平衡的問題。我國能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其中,新疆石油和天然氣預測資源量分別占全國陸上資源量的30%和34%,而能源消費地主要在東部發達地區。聯系資源和市場最便捷、最有效的媒介就是管道。
顯然,能源通過管道運出去,西部才能獲取經濟效益,而東部也唯有能源支持才能創造財富。來自新疆的全國人大代表馬登峰坦言,新疆最大的優勢就是資源優勢,如沒有通道,這些優勢就不存在。
能源建設同樣關系能源產業鏈的發展。全國人大代表蘇士峰告訴記者,能源產業都需要通道把資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效益最好的地方去,這樣才能使產運銷形成最好的產業鏈。
能源通道瓶頸在哪里
2011年,在貴州、廣西曾進入電力供應紅色預警(供電缺口超過20%)時,裝機總量和外送電量都位于全國之首的內蒙古,卻有近700億度電無法外送。今年內蒙古代表團在全團建議中呼吁國家將內蒙古電力外送通道納入國家電網建設總體規劃。
除內蒙古外,新疆等地也存在運力不足導致通道不暢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長張來斌呼吁,可以通過蘭新線擴能改造、蘭新雙復線及蘭渝鐵路等的建設,使新疆等地初步實現能源規模化東輸,打破運力瓶頸。
油氣管道建設同樣有不如人意之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油天然氣與管道分公司黨委書記侯啟軍指出,雖然國內油氣管網在“十一五”期間取得很大發展,但與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比,油氣管道規模還遠遠不夠。目前我國油氣管道僅10余萬公里。
不僅僅是傳統能源,新能源的發展同樣受到能源通道不暢的制約。由于風電受上網難等問題制約,每年風電企業棄電量約占應發電總量的1/3。
兩會上,能源通道建設成為能源大省和能源企業的代表委員的共同訴求。其中,來自新疆的人大代表曹培璽呼吁國家重點推進疆煤外運、疆電外送、疆氣外輸。來自甘肅的人大代表馬光明呼吁國家增加已規劃風電、光電項目核準額度,加快配套電網建設。
如何加快能源通道建設
呼聲越高、需求越迫切往往更需要政府客觀審視能源通道建設。利用效率低、規劃不合理、重復建設等問題,制約了我國能源通道建設,怎么建,建在哪,建多少均考驗著政府的應對能力。
蘇士峰認為,國家需要調動力量來對未來能源管道建設進行反復論證、整體規劃,比如成立國家能源部統籌此事,避免出現不同通道重復征地等情況,提高建設效率。
具體到國內油氣管道建設問題,此次兩會上,侯啟軍呼吁加快油氣管道核準工作,加大對戰略性、跨省油氣管道核準和建設的支持和協調力度,制定實施差別化政策,確保管道工程按時開工,從而加快油氣能源通道的建設。
張來斌建議,要明確政府與企業在對外能源合作中的分工,應充分發揮政府和企業兩個能動性,統籌規劃,最大程度提高國家能源安全水平。
兩會期間,多名代表委員指出,能源通道建設涉及國計民生,提議探索企業共用的可行性,提高管道運輸效率,這或是未來能源管道建設需要多方共同參與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當然,無論是油氣還是電網等通道建設,安全和質量是建設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