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26日報道,南蘇丹總統基爾訪問中國期間,兩國簽署了一些援助合作協議,但南蘇丹最渴望的、通往肯尼亞的輸油管項目并未獲得中國明確支持。報道認為,這表明中國并未改變其不愿過多介入非洲國家間沖突的立場。同日,南蘇丹政府否認基爾因“國內事務”縮短訪華行程。
“南蘇丹從中國得到援助,但沒有管道協議”,《紐約時報》26日以此為題報道稱,中國歡迎基爾的訪問,提供了大量銀行貸款和人道主義援助,但在幫南蘇丹修建新石油管道的問題上,中國沒有走出一步,“中國發(fā)現自己作為兩個互相敵對國家的最大投資方,處于微妙的位置”。報道還引述分析人士的話稱,蘇丹曾是中國重要的石油供應國,中國在考慮是否幫南蘇丹修建石油管道問題上,將基于經濟利益,而非政治因素。
法國電視2臺分析認為,南蘇丹興建新輸油管意味著從蘇丹出口的舊輸油管和其它配套設施報廢,這些設備都是中方投資的,這顯然對中方不利;且修建新管道等于掐斷北方蘇丹的經濟命脈,必將進一步激怒喀土穆,引發(fā)更多、更大規(guī)模沖突,嚴重影響南北蘇丹石油生產,這也是中國所不愿看到的。法新社稱,南蘇丹通往肯尼亞的輸油管在國際融資方面一直受挫,高投入和高風險令各國望而生畏,這也讓中國認為不必急于一時。文章稱,非盟剛剛作出決議,給予兩個蘇丹90天時間解決雙邊紛爭。很顯然,勸和符合中國利益,也與非盟的主流意見契合。
據《蘇丹論壇報》報道,26日,南蘇丹信息部長兼政府發(fā)言人本杰明嚴辭否認基爾因為“國內戰(zhàn)事”縮短訪華行程。他稱,“喀土穆一些報紙和一些國際媒體說基爾總統因‘國內事務’縮短訪問中國的行程,甚至說朱巴發(fā)生了政變。這些都不是真的。”他稱,基爾訪華行程原本就安排“三到四天”,剩下的行程將由其陪同人員完成。
本杰明同時為南蘇丹政府從哈季利季撤軍辯護,稱撤軍是“戰(zhàn)略”行動,是為了“重新贏得南蘇丹友邦的信任和外交關系”。
- 1國內成品油價格4月17日按機制下調
- 2推進車用材料閉環(huán)再生,科思創(chuàng)推出采用報廢車燈回收制成的消費后再生(PCR)聚碳酸酯系列
- 3AI時代的材料創(chuàng)新,科思創(chuàng)聚碳酸酯解決方案助力智能化發(fā)展
- 42025年國家鼓勵發(fā)展的重大環(huán)保技術裝備推薦工作啟動
- 5復旦大學科研團隊發(fā)布全球最快半導體電荷存儲技術
- 6關于對2025年第一批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è)聯合會團體標準擬立項計劃項目的公示
- 7《石化行業(yè)轉型升級先進工藝、技術、設備名錄》公示
- 8財報:科思創(chuàng)實現2025平穩(wěn)開局,聚焦轉型與戰(zhàn)略實施
- 9中曼石油天然氣集團董事長李春第一行拜訪中國駐伊拉克大使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