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04月07日訊
受多重因素影響,2012年國內外經濟形勢依然復雜多變,而國際經濟走勢、原油價格、國內貨幣政策及產業政策將是影響化工市場的四大主因。因此,化工企業應盯緊市場結構性機會,及時調整經營戰略,作出穩健的選擇。
就化工行業而言,目前還面臨著相當多的不利因素。從國際形勢上看,全球性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將增加我國對外貿易成本;而出口不暢,將給國內石化企業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中東作為能源輸出地區,如果局勢繼續惡化,短期雖然可以刺激抬高化工產品價格,但長期將會給我國帶來負面影響。
從國內形勢上看,目前我國石化行業開始出現結構性過剩,在節能減排的大潮中,市場價格與經營成本的雙重擠壓將呈現全新的考驗。改革開放以來,化工產品緊缺時代較長,在國內企業快速成長,國外企業加速“入侵”的背景下,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國內企業,將面臨新的“功課”。
基于以上分析,2012年,經濟走勢的“糾結”將直接讓石化企業“被糾結”。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將為石化行業的決策帶來新挑戰,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因素,在“糾結”中理順發展脈絡,是時下的當務之急。目前我國經濟的運轉周期與規律有著一定的自身特點,化工行業把握這些特點,就能抓住結構性機會:
一是我國還處于城鎮化的進程中,基礎原料需求有一個相當長的增長期,燃料油、乙烯、合成橡膠、合成樹脂等大宗原料仍存在較大的市場空間;二是節能減排推動新一輪產業調整,與之對應的綠色產業空間巨大,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極具發展潛力;三是房地產調控與保障性住房建設不斷推進,相關石化產業也會“有保有壓”,涂料、防水材料、保溫材料、替代性建材等仍有機會,短期看“空”,長期仍將看“多”;四是我國人口眾多,民生問題是根本,與農業相關石化產品市場將會長期穩步發展,高效化肥與農藥、農膜等將會維持長期“牛市”;五是盡管國家應對金融危機出臺的拉動內需政策將告一段落,但面對低迷的世界經濟,國家再次出臺新政拉動內需措施的可能性較高,但不會是簡單的重復,因此看淡與交通、地產等建設項目相關的化工行業,看好與消費升級相關的化工行業;六是配合“十二五”規劃,新修訂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都突出強調了鼓勵高檔、環境友好的新產品研發和生產,跟著政策走,是簡單、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