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綜合消息 生意社06月26日訊
2012年6月7日,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第八屆五次理事會在南昌召開,與會企業一致認為:農藥企業要謀長遠發展,必須加大創新力度。
我國是名副其實的農藥生產大國,但從全國農藥行業整體來看,行業形勢不容樂觀。近年來,雖然我國農藥行業加大了科研開發投入,建立了南北方農藥創制中心,依托現有國內農藥科研力量,創造出一批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高效農藥品種,但與跨國公司相比,國內農藥企業的自主創新水平較低。截至目前,我國獨創的農藥品種只有27個,加上新獲國際標準化組織臨時批準的品種,總共只有28個,而先正達、拜耳、陶氏、杜邦、巴斯夫5家跨國農藥企業在中國獲得登記的農藥產品就有74個之多。
目前我國農藥行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不強,經濟效益不高,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著名品牌。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我國農藥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投入研發的科研經費(包括國家投入)大約只占年銷售額的2%左右,相比發達國家的10%-20%有很大差距。二是產業結構還不太合理,行業集中度偏低、產能過剩的問題突出,產業布局和區域能源、資源承載能力不相適應,中小企業的發展活力還有待增強。三是過度依靠投資帶動和出口帶動,以及資源能源的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在全球經濟大變革、世界經濟增長模式發生變化的今天,將越來越受到限制。
農藥企業要發展,必須遵循市場規律。只有不斷研發創新的產品才能塑造一流企業,只有不斷追求產品創新,不斷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才能倒逼企業不斷創新,成為“會跳舞的大象”。《農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出,到2015年,我國農藥創新品種要累計達到50個以上,重點農藥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要達到5%以上,農藥全行業的研發投入要占到銷售收入的2%以上,這為我國農藥企業加快創新研發提出了新要求。
具體來講可以從幾方面著手:
首先一定要突破過去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固有的規模化思維,做大再做大、擴張再擴張的發展理念,應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品種、工藝、環保處理的創新之中去。國家整體經濟方式的轉變引發的經濟環境的變化,做大的必將在市場上被做強的所取代。國家也需要出臺相關政策鼓勵農藥企業加大制劑產品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建設能力,調整與優化產品結構。
其次淘汰高毒、高污染品種,不是依靠國家政策的強制淘汰,而是通過技術進步,利用優質低價產品、環保清潔低成本工藝淘汰現有的品種與生產工藝。
最后國內生產企業應認真分析自身生產與發展的條件,逐漸向適合農藥發展的區域富集,形成產業集聚;計劃投資建設農藥裝置的企業應認識到并非所有地區甚至開發區都適合發展農藥,也不是所有的農藥的品種都值得投資與發展,應科學的考量,科學的投資、科學的發展。
我國農藥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不利于參與國際競爭。農藥新產品研制周期較長,資金投入較大。長期以來,我國農藥生產企業眾多,但生產規模偏小,經濟實力難以支撐農藥產品研制的高額投入。在我國出口農藥產品中,大都是附加值低的低端產品,且其中仿制產品占90%,而創制的產品僅為10%。目前我國出口農藥產品只能以低廉價格占有市場份額,市場競爭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影響我國農藥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目前國內農藥企業大都以生產專利到期農藥為主,競爭能力明顯弱于國外農藥巨頭。農藥企業應在提高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等環節下功夫,培育自己的優勢名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