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以傳統石油資源生產低碳烯烴的工藝技術正漸漸失去霸主地位。近2年我國自主創新研制的以煤為原料制烯烴的新技術已凸顯成本價格優勢,現已成為我國烯烴工業的“香餑餑”。這是記者從9月16日在鄭州召開的第十七屆全國乙烯年會上獲悉的。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乙烯及芳烴處高級工程師姬偉毅指出,我國是一個富煤貧油的國家,煤制烯烴是實現我國“以煤代油”的能源戰略,是保證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徑之一。長期以來,我國沿海地區的煉油及烯烴一體化裝置或者石腦油制烯烴裝置大部分以進口的原油或石腦油為原料,雖然新建煉油乙烯裝置可以增加乙烯和丙烯的產能,縮小乙烯和丙烯的缺口,但仍依賴于進口,并且進口依存度逐年上升。因此,依托自身煤炭資源優勢的煤制烯烴新技術項目,是我國非油路線制烯烴的重要戰略補充,具有光明的發展前景。
中國石化中原乙烯有限責任公司專家鄭慶陽強調,盡管我國煤制烯烴新技術近幾年才剛剛起步,但我國自主研發的煤制烯烴技術已呈現出風生水起、多點開花的格局。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烴技術(DMTO),用于我國首套年產180萬噸甲醇、年產60萬噸煤制烯烴工業示范裝置,已于2011年在神華包頭投入商業化運營,其甲醇轉化率達到99.9%,取得了非常好的經濟、社會效益。由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國石化工程設計院等單位聯合開發的甲醇制烯烴技術(SMTO),已于2011年分別在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和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相繼實現了日產100噸甲醇制烯烴中試和年產60萬噸甲醇制烯烴工業化裝置的穩定運行。由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清華大學和淮化集團聯合開發的流化床甲醇轉化丙烯技術(FMTP),實現了甲醇處理量年產3萬噸的FMTP中試,已于2009年全面打通了系統工藝流程。由此可見,我國自主創新研發的煤制烯烴新技術已成熟,其項目技術水平和工業化生產規模均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這些新技術為今后我國煤制烯烴的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2年,受到原料成本大幅上漲及市場需求滯銷的雙重因素影響,全國25套以石腦油裂解制烯烴裝置的毛利率大幅下降,甚至在二季度出現全面虧損的局面,現絕大多數乙烯裝置還處于降負荷運行狀態。然而以煤制烯烴工藝技術制烯烴的裝置卻異軍突起,神華包頭煤化工公司甲醇制烯烴產品逆市走紅,噸乙烯成本比傳統的石腦油裂解工藝技術路線低2000元左右,今年上半年已實現利潤6.1億元。
據中國神華集團包頭煤化工公司專家金海峰介紹,未來3~5年,煤制烯烴技術工藝裝置將會占據我國烯烴工業裝置的半壁江山。據不完全統計,在近3年內,國內準備開工建設的煤制烯烴裝置有可能突破36套(含正在試車的裝置),這些煤制烯烴裝置絕大多數擬建在我國西部地區的煤炭大省,屆時煤制烯烴新技術將會徹底改變我國烯烴工業“東富西貧”的格局。據了解,計劃在建的項目內蒙古有7套、陜西7套、新疆4套、寧夏3套、山西3套、河南2套,另外安徽、貴州、山東、甘肅、浙江、遼寧、大連、青海等省也正在做煤制烯烴項目的前期工作。在上述項目的投資立項建設單位中,中國神華、中煤集團、大唐國際、中國石化和蒲城清潔能源化工等公司的建設規劃設計規模均超出年產180萬噸甲醇、60萬噸聚烯烴的裝置規模,預計未來3~5年國內建成投產的煤制烯烴新技術裝置數將超過我國現有的石腦油裂解制烯烴裝置數。
此外,面對現階段國內煤制烯烴新技術項目建設的火爆局面,也有專家提醒,一定要注意CO2的排放處理和水資源的節約利用,確保今后我國煤制烯烴新技術朝著健康、快速、有序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