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記者從中藍連海設計研究院獲悉,由該院承擔設計,中信建設工程公司總承包的烏茲別克斯坦德赫卡納巴德鉀肥廠二期工程年產40萬噸氯化鉀項目已進入詳細設計階段,土建工程開始施工。而該項目一期年產20萬噸鉀肥裝置近日投產,是我國首套在海外建成的鉀肥裝置,標志著我國鉀肥產業海外投資邁出關鍵一步。
據了解,由中信建設工程公司承包建設,中藍連海設計研究院承擔設計的烏茲別克斯坦德赫卡拉巴德鉀肥一期工程——年產20萬噸鉀肥生產裝置,是中亞地區的第一座鉀肥廠。該裝置采用國際先進的鉀石鹽粗顆粒浮選工藝技術進行建設,是中國企業在海外建成投產的首套鉀肥生產裝置,受到烏國總統卡里莫夫的稱贊。
烏鉀二期工程是中藍連海設計研究院在成功完成烏鉀一期項目的基礎上與業主、承包商進行的第二次合作。該項目工期28個月,預計2014年建成投產。項目建成后,烏茲別克斯坦氯化鉀年生產能力將達到60萬噸,不僅能夠滿足烏國每年7萬噸的鉀肥需求,剩余產量還可供應中國和中亞地區。據介紹,由于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距離很近,與加拿大相比,從烏茲別克斯坦運進鉀肥,將使中國一些地區大大節省鉀肥的運輸成本。
另據記者了解,受中國鉀肥市場需求巨大和鉀資源貧乏的雙重影響,近年來國內企業加快了“走出去”找鉀礦并建設鉀肥項目的步伐。目前在老撾就有4家中國企業從事鉀礦資源開發(前期)工作。此外,目前中國企業已經完成了在剛果(布)鉀礦的勘察工作。中川國際礦業控股有限公司自2007年以來就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在海外尋找鉀礦資源,該公司已經在鉀鹽資源儲量世界第一的加拿大薩省南部探得一個儲量達9.03億噸的特大鉀礦。
專家指出,隨著國家相關政策對鉀肥越來越重視,鉀肥行業國內國外的產量都在穩步增長,而“走出去”戰略讓更多企業放眼全球的鉀礦資源。隨著一批海外鉀資源進入開發日程,相關開發技術成為海外鉀肥基地順利發展的決定因素。企業希望有關單位能對國內成熟的鉀肥開發技術、項目設計、生產設備等進行模塊化組裝,使企業在海外鉀鹽項目中得以借鑒和應用,建設又好又快地項目。專家預測,未來5年,隨著一批海外工廠相繼建成投產、擴產,中國鉀肥的供應保障能力將比現階段有較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