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金融時報》10月11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道,英荷殼牌、瑞士維多等五家石油公司向美國政府提交了出口原油的申請。目前,僅有英國石油公司(BP)拿到了將美國原油出口至加拿大的許可。于是,英國《金融時報》的分析家立即表示,未來美國原油出口的大幅增加可能影響歐洲、西非和北美之間的原油交易模式。大西洋盆地產量激增將對這個地區的油價產生下行壓力,尤其是倫敦布倫特油價。
而在今年4月,花旗集團就樂觀地預測,美國石油產量將超沙特、俄羅斯,或成為“新中東”。而尼日利亞媒體近日也報道,未來幾年,受多重因素影響,尼日利亞石油出口市場要面臨縮減的風險,特別是出口美國市場的份額將下降,從而導致石油收入減少。
的確,從近年美國國內石油和天然氣產銷的實際情況看,確實發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異動。截至今年10月初,美國國內原油日產約達到660萬桶,創1995年以來的新高。這些產量的增加,確實得益于其技術進步,特別是“水力壓裂”技術。它促進了美國頁巖油產量的增加,使部分原油出口到加拿大。同時,也因“水力壓裂”技術的突破,造成頁巖氣產量暴增,并與國際天然氣市場形成了巨大的價差,刺激了頁巖氣生產商努力找美國政府尋求出口許可。再加上2011年6月中旬以來,成品油始終處于凈出口狀態,共同給市場帶來了一種不安的躁動,即所謂的美國要用國內豐富的油氣資源去改變全球能源格局的臆測。
其實,在美的頁巖氣生產商尋求出口許可的主要動因之一是美國國內天然氣價格長期處在國際天然氣市場的價格洼地。而造成價格洼地的操盤者就是美國的CMEGROUP。它在今年2月至7月間連續提高了天然氣金融工程工具使用者的交易保證金。一方面,增加了市場參與者的交易杠桿,擠出投機盤,壓低了美國國內天然氣價格,造成價格洼地;另一方面,長久被低估的氣價打擊了頁巖氣生產商對頁巖氣開發的投資沖動。抑制在美國私有土地上開發頁巖氣資源的同時,又將美國頁巖氣開發商擠到了國際頁巖氣市場,通過分享他國頁巖氣資源和享受高的國際天然氣價格來實現企業的華麗轉身。
而從成品油凈出口情況看,至2005年之前的十年中,美國煉油商的煉油開工率平均維持在92.87%,因成品油生產和需求結構的不均衡,常造成投機資本對個別成品油價格的狙擊。為擺脫這一局面,美國陸續開放了中下游市場,特別是引進擁有油源或可以獲得穩定油源的企業進入美國,不僅造成了中下游市場的充分競爭,而且造成了美國國內煉油能力的極度過剩,使煉油平均開工率下降到86.31%,降幅達7.07%。初步改善了油品供給覆蓋面與消費間失衡的缺口,甚至造成了部分產品產能大量過剩而不得不出口的局面。特別是當頁巖氣產量暴增后,頁巖氣進一步替代了燃料油消費,加速改變了原有成品油消費結構,迫使煉油商不得不在國際市場尋找出路和謀取暴利。
在美國,看似充分競爭的石油和天然氣市場,其實是一個政府高度管制的市場,特別是戰略性資源市場。
根據美國法律,原油生產商需要獲得商務部下屬的工業和安全局的出口許可證方能出口原油。同樣,企業要想出口天然氣也必須要由美國能源部判定出口是否符合國家利益。而這里所稱的國家利益是根據美國全球戰略布局需要而定。即使你已進入美國上游市場,開采出來的石油,若要進行航運,就必須使用美國籍的油輪進行運輸。通常,從得克薩斯州的原油產地到費城煉油廠,每桶原油須支付4.55美元的運輸費用,但若使用外籍油輪走跨境航線運輸,即從得克薩斯州到加拿大東部煉油廠每桶原油運輸成本不到1.5美元?;诔杀究紤],在美的上游生產商自然愿意擁有原油出口的便利。
在權衡過剩的國內煉油能力和煉廠對原油品質消化的能力,適當放寬部分石油商的原油出口許可,再由加拿大突擊進口美國消費結構中長期存在缺口的車用汽油和航空煤油、航空汽油,不失為是構成閉合用油鏈路和保障美國用油安全的最優策略之一,且這種少量出口(每天不足10萬桶)也可改善為美提供能源安全保障企業的經營績效。所以,有限開放只是戰術性的選擇,而非美國能源戰役上的全面松動。
因此,縱觀美國國內中下游市場引入有油源供給保障前提下的開放及其充分競爭的機制,頁巖氣產業被用價格杠桿形成擠出效應,以及根據企業經營績效少量放開原油出口,并進一步構成有缺口成品油的回流鏈路。美國政府對石油和天然氣產業中的每一個經營環節都有著精準的測算和巧妙的安排。美國不僅只有立法手段,也有通過價格工具實施的高效管理,更有靈活機動的以讓渡部分企業利益(如國內航運業)換取能源全局均衡供給安全的策略選擇。所以,美國上述政策的調整,只是提高了美國用油安全和在美企業的績效,對全球能源格局不會產生根本性的改變。
(原標題:美不會用國內油氣資源改變全球能源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