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報道,今年6月,中央環保督察組開展回頭看行動,之后于10月20日再次點名批評河南魯山縣虛假整改。10月30日晚,記者向魯山縣河務管理局值班室打了舉報電話,并給值班人員留下電話號碼。讓記者沒想到的是,給記者回復電話的居然是砂場老板。
正常來說,被中央點名批評,正確的做法應是反思問題,迅速整改,然而,在魯山縣,卻“逆向而行”,當地管理部門還成了“非法采砂”者的幫兇。這種見不得光的非法采砂行為,被管理部門說成了“平整河床”,并堅稱“沒有人敢私采亂挖”。事實上,從10月28日到30日,記者連續三晚都拍攝到了河砂偷運的現象。其中有一天河道里從凌晨一直忙到天亮。連記者一個外行人都能看出來的事情,現場巡查的魯山縣河務管理局的監察隊員卻始終稱沒有發現。讓人很難不懷疑,這里到底真的是監管盲區,還是監管人員選擇性“眼盲”
實際上,在清障工程的主要出入口河務管理局都配備了攝像頭監控。監控顯示,有大量大貨車進出。然而,10月20日以后的值班記錄卻都是空白的,魯山縣河務管理局值班人員稱“忘了”。一句“忘了”透出的是失職瀆職的嫌疑。該記錄的沒記錄,該監管的沒監管,就這樣,當地為治理非法采砂、運砂布下的人防、物防全部失靈。如此,“非法采砂”可以順利進行,管理部門也可以“輕松工作”,或許還有其他一些見不得光的“好處”,一舉多得,又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更令人細思極恐的是,記者曾向魯山縣河務管理局值班室打了舉報電話,并給值班人員留下電話號碼。讓記者沒想到的是,給記者回復電話的竟然是砂場老板。是誰把舉報人的電話透露出去的?監管部門與砂場究竟是怎樣的關系?背后有沒有利益輸送?如果這樣“操作”的話,舉報者的安全又將如何保障?解開這些疑惑,需要相關部門進行徹底地調查,并給公眾一個明明白白的交代。
其實,早在兩年前,央視就曾經報道過魯山縣非法挖砂的猖獗現象,中央環保督察組也通報了魯山縣大量采砂企業破壞生態的狀況。為何在長達兩年的時間里,非法采砂現象還依舊存在,且愈演愈烈?當地相關部門的監管為何一直處于缺位狀態?這些恐怕需要當地政府深入調查。
當下,除了要盡快拿出有效措施恢復河床生態外,更應對縱容非法行為的人進行問責。不管是認識問題不到位還是抱有僥幸心理,一次整改不到位就是失職;再次整改不到位,就要從嚴查處;遇到問題屢屢采取糊弄敷衍的手段,要堅決嚴肅問責追責。如果這中間有違法情節,則應移交司法處置。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