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以來,國際原油市場持續“高燒”,原油價格一度突破每桶75美元。油價問題成為正在這里舉行的亞洲開發銀行(亞行)理事會第39屆年會和東盟10+3財長會議最為關注的問題。與會2000多名代表紛紛表露出對高油價可能影響亞太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的憂慮。
本次年會開幕前,亞行行長黑田東彥就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出對高油價的憂慮。他說,石油價格持續上漲將對亞洲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亞太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將因此減慢。亞行本月公布的經濟展望預測,除日本等發達國家外,亞太地區今年的經濟增長率預計為7.2%。然而黑田東彥指出,這一預測“是以原油價格將從每桶70美元逐步回落為前提的”。面對居高不下的油價,他呼吁原油生產國與消費國加強對話。他指出,產油國應努力穩定油價,石油消費國則應努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開發替代能源。
5月4日,東盟10+3財長們在舉行會議后發表共同聲明,強烈呼吁石油供需雙方迅速采取行動,穩定石油市常他們認為,油價居高不下加劇了諸多方面的風險,如全球失衡問題不斷惡化、全球利率上升以及禽流感可能大規模暴發的負面影響等。
亞行首席經濟學家阿里說,高油價是今后兩年亞洲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風險,“如果原油價格每桶上漲10美元,整個亞洲的經濟增長率將下降0.6個百分點”。
出席亞行年會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石油專家富蘭克林認為,“目前的石油危機可能會比上世紀70年代那次更為持久”。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中東國家原油儲量雖然豐富,但近幾年來這些國家對新油田開發和開采的投資不足。由于長期以來油價平穩,產油國沒有預測到油價會突然暴漲,因而未大幅度增加新油田的開采投資。即使現在各國都立即加大投資,由于采油行業有投資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原油產量在短期內也不會出現快速增長。其次,地區局勢緊張也對原油供應產生不利影響。例如,伊拉克目前日均石油出口量約為100萬桶,遠不及戰前260萬桶的水平。本來伊朗原油日產量約占世界原油日產量的5.4%,但緊張局勢已經使伊朗減少了石油產量。再次,隨著夏季石油消費高峰期的來臨,美國等國的石油需求將會增加,石油供求將更加緊張。在這種情況下,不排除油價在2006年達到每桶80美元的可能性。
然而,也有部分出席年會的專家預計,2006年油價有可能還會上升,但整體水平不會進一步暴漲,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亞洲經濟增速放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對石油的需求量。亞行年會報告預測,2006年東亞地區經濟增長率將從去年的7.8%下降到7.6%,南亞地區經濟增長率將從6.9%下降至6.4%。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