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石油凈進口國,我國石油資源相對短缺,而且在不久的將來,石油資源將不可避免地走向枯竭。除了以政治和經濟的方式參與有序競爭之外,我國增加石油資源的主要渠道是開發人造石油——從煤炭中提煉石油,即煤制油。因此,從我國石油消費現狀、煤炭儲量、能源戰略等角度對煤制油的現狀進行分析,并研究其經濟可行性,盡快制定出煤制油的發展策略,乃是當務之急。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已從多次石油危機中吸取教訓,普遍建立起完備的石油安全體系。發達國家為應對石油供應中斷的突發事件,一般都儲備相當于90天的石油進口量,日本和美國的石油儲備更是長達半年之久。我國是惟一沒有戰略石油儲備的國家,如果短期內出現石油供應中斷,后果將不堪設想。為確保石油安全,將煤制油列入能源安全戰略儲備項目,是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趨勢。目前,油價高而且不斷上漲,把煤制油推向了一個戰略轉折點。
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原油產量只能保持在1.6億-1.7億噸/年的水平,我國已成為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為解決我國石油供不應求的問題,增加進口是一種途徑,而煤制油則是從自身出發實現自給自足,更具經濟性。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油品短缺約在2億噸左右,除1.2億噸需要進口外,煤制油技術可解決6000萬-8000萬噸以上,投資額在5000億元左右,年產值3000億-4000億元。其中,間接液化合成油可生產2000萬噸以上,投資約1600億元,年產值1000億元左右。從經濟效益層面看,建設規模為50萬噸/年的煤制油生產企業,以原油價不低于25美元的評價標準,內部收益率可達8%-12%,柴油產品的價格可控制在2000元/噸以內。
煤炭因其儲量大和價格相對穩定,成為中國動力生產的首選燃料。在本世紀前50年內,煤炭在中國一次能源構成中仍將占主導地位。2006年8月,國家發改委在下發的《“十一五”十大節能工程實施意見》中,力推一批石油替代產品,包括煤炭液化生產石油產品,為煤制油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從煤制油所需的原材料煤炭來看,我國煤制油本身具備了資源儲量和進口兩方面的優勢:第一,中國煤炭產量占世界總量的12.6%,居世界第三位;第二,國家將煤炭進口關稅由3%-5%降低到1%,煤炭進口成本降低,大大鼓勵了煤炭進口,煤制油項目沒有資源短缺之憂。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