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大程度上,頻發的環境災害本身就與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之間的特殊關系有關:由于地方政府過度追求GDP,在中國出現無視環境的危險工業布局。這突出地表現在為了經濟利益而不顧環境危險的沿河兩岸化工布局。
中國紫金礦業造成了環境災難,為什么卻不用像BP石油一樣負起責任,做出合理賠償?
世上并不只有一個BP。7月3日,中國紫金礦業污水排入汀江,數百萬公斤魚中毒死亡;7月16日,中國大連保稅油庫發生爆炸,1500噸原油進入海洋;7月28日,吉林省永吉縣兩家化工企業7138只原料桶被洪水沖入松花江。
但中國企業和國外企業承擔責任的姿態大不相同。截至目前,英國石油公司除支付清理油污和解決漏油事故的幾十億美元之外,還要為美國政府數億美元清污費用埋單,并且不得不設立200億美元的專項賠付基金。而紫金礦業在污水泄露9天之后才發布公告,并且其副總裁一再聲稱“此次滲漏主要與自然災害有關,不可預料”。中石油對大連石油流入渤海一事亦無任何道歉或賠償。
為什么以納稅人的錢創辦起來的國有企業,在制造了環境災害后卻往往百般遮掩和傲慢回應,甚至比財大氣粗的外企更加淡定?其實只要4個字就可以解釋:“有恃無恐。”在中石油、紫金礦業等所經營的領域,都沒有以純粹的市場經濟規則來運作。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央政府在執行市場經濟改革方面思路漸變,對煤炭、電力、有色金屬等產能過剩領域實施“汰弱留強”的鐵腕政策,為國有企業在這些領域的壟斷性經營大開方便之門。中國的市場經濟本身就是畸形的,而國企就是在不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壟斷經營、特許經營、打壓民企、制定行業自律的規則等等,不一而足。拒絕支付環境成本,不過是其經濟特權的一種體現而已。
不僅如此,在很大程度上,頻發的環境災害本身就與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之間的特殊關系有關:由于地方政府過度追求GDP,在中國出現無視環境的危險工業布局。這突出表現在為了經濟利益而不顧環境危險的沿河兩岸化工布局。在中國總投資近10152億元的7555個化工石化建設項目中,81%布局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區等環境敏感區域,45%為重大風險源。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距離河道僅300米的化工廠。長江水資源保護局前局長翁立達說:“全國一半以上的化工企業集中在長江流域。每天進入長江的生活和工業污水相當于一條黃河。”由于中國特殊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所導致的化工布局已經嚴重威脅到公共安全。今年頻發的環境污染事故只是今后類似的大規模環境事故的警告性開端。
西方政府在環保政策上的成功主要依賴于政府的透明度、清廉以及公民權利的運用:依法定出清晰的企業和個人環境責任;環境信息的開放流動;媒體自由的討論空間;公眾的關切和參與。這都是環境保護的必要前提。在歐洲,政府和公民組織在環境問題上非常積極;在美國,奧巴馬政府這次也主動扮演了向污染企業BP施壓的角色,這才阻止了生態災難向更大范圍蔓延。
但在中國,政府與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之間的密切關系歷來為人詬病,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壟斷經營及同政府保持密切關系的國企,即使在環境污染方面記錄不佳,也很少受到懲罰。據有關部門調查,在3486家排放廢水的國控企業中,超標排放的有36%;在3557家有廢氣排放的國企中,全年部分和全部超標的占41%。但對這些企業進行環境執法卻面臨重重困境。所以,說到底這不是環境問題,而是一個政府意愿和政企關系的問題。
其實,這次紫金礦業“毒水事件”發生之前,在環保部5月通報批評的11家存在嚴重環境問題的上市企業中,紫金礦業位列榜首,此前這家企業也多次被通報,但在地方政府的庇護下,從來就沒人能拿它怎么樣。2010年紫金礦業集團竟然榮獲“2009年度中國最誠信企業”稱號。即便在其釀成重大環境災難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紫金工作人員也對媒體記者說:“政府不會允許我們成為BP。”在中國,由于國有企業、政府有股份的企業和政府之間的緊密關系,環保部門對其監管也更顯吃力。這也就不難理解中石油、紫金礦業等企業肇事后不是在第一時間向當地環保部門報告、積極采取措施善后減少污染造成的損失,而是企圖掩蓋事件真相并拒絕賠償。
涉足環境保護的力量應該是多元的:立法機構、司法機關、媒體、輿論、NGO等民間社會、國際組織都應該在其中發揮作用。但在中國的現狀是:如同國有企業壟斷了某一經濟領域一樣,政府也壟斷了相關權力。在立法機構軟弱無力、民間監督受到打壓、而大型國有企業事實上已經和政府形成了利益集團同盟的情況下,中國的環保力量無從發揮作用。
說到這里,有一個思想上的誤區不得不提:面對高發的環境災害,通常的解決思路都把希望寄托于政府積極干預企業行為。但在官商一體化、政府權力過于集中而其他環保力量無權的格局下,中國的環境保護其實處于兩難境地:如果提升政府權力、使其更大規模地干預市場,則權力尋租的空間就會擴大,腐敗更多,環境問題更難解決;如果縮減政府權力,則不受制約的企業就會更加肆無忌憚地破壞環境。
這樣看來,如果現有的權力壟斷格局不變,那么中國的環境問題基本是一個無解的死結。
根據環境污染的周期性規律,可以預計的是:在制造業經濟高速發展了30年之后,中國即將進入環境災害事件的集中爆發期。在這一時期,同政府有密切關系的大型壟斷企業將在環境污染中扮演重要角色——雖然這些企業是由納稅人的錢建造的,但由于其特殊的經濟和政治地位,其對納稅人生存環境的威脅甚至比私企、外企來得更直接、更霸道。要扭轉此種令人痛心的局面,最根本的還不是調整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關系,而是打造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本身。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