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中海油10.8億美元投資美國頁巖油氣項目頗引市場人士關注,其中的一個原因是,中海油是否會重蹈5年前折戟優尼科的“覆轍”?不過,這一次中海油顯得已經成竹在胸。
在收購優尼科失敗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海油在海外油氣資源拓展方面鮮有斬獲,分析師曾就此追問過當時中海油總經理傅成玉,“中海油的謹慎是否與優尼科并購失敗有關”。傅成玉很坦然的回答說:“有影響,而且影響很大。”
他這樣回答媒體緣何金融危機期間在國外投資較少的原因,“沒有經濟衰退的時候,美國議員還反對。優尼科供應美國油氣不到1%,2/3資產不在美國,都反對。現在美國人大批失業,豈不是更反對嗎?這就是現實!不要硬做”。
優尼科并購失敗后,傅成玉在每一次海外并購時都強調“合作”兩個字。與“合作”相比,“收購”或“兼并”字眼頗具攻擊性。這一次同樣如此,中海油公布的新聞稿標題就是,“切薩皮克能源公司與中海油宣布攜手鷹灘頁巖油氣項目”。
強調“合作”而不是“收購”,也許只是個文字游戲而已,這并不能從根本上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在國際化路途中交了多年學費的許多中國企業學會的顯然不止這些表面文章。
事實上,為了不引起國外企業和輿論過分關注,中國企業已經學會不再動輒收購目標公司的全部股權或者大部分股權。此次項目投資,中海油只是收購了目標油氣公司1/3的項目權益。事實上,在過去的兩年時間里,中國發起的針對澳大利亞的多起資源性項目并購,也因為希望獲得控股權最終失敗。
5年前收購優尼科,中海油的胃口非常大,希望將優尼科全部吞并,這大大觸及了美國的一些反對力量,于是被冠以威脅美國國家安全之名,遭到強烈反對。而此次,中海油相當于參股目標油氣公司的項目,控制權依然在美國公司手中。
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一位并購專家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中海油此次交易額也只有10.8億美元,在油氣領域的投資只能算是“毛毛雨”而已,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中海油之前,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與新加坡及韓國主權財富基金,已經對美國這家油氣公司進行過注資。
對于美國國內關注的就業和稅收問題,中海油投資的目標公司強調,通過吸引中海油的投資,有望在未來降低美國對石油進口的依賴,創造出數以千計的高薪崗位,并給項目所在地、州以及聯邦帶來大量稅金收入。
這樁交易案還有什么理由不成功呢?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